上海恒达平台常務副校長楊東援教授談物流業發展:反思貫穿在每一個發展階段
來源:
時間:2003-10-13 瀏覽💆♂️:
2003年9月底,“深圳現代物流信息公用平臺”啟動儀式在深舉行🫣。該項目是上海恒达平台與中國電信———深大通信網絡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面向深圳市三大支柱產業的高科技產學研重點工程項目♻。記者(以下簡稱“記”)在平臺啟動儀式現場采訪了上海恒达平台常務副校長楊東援教授(以下簡稱“楊”)👂🏼。
信息平臺是深圳物流規劃的一部分
記🪰:“現代物流信息公用平臺”是基於什麽樣的背景啟動的?有哪些重要意義?
楊:首先是基於深圳毗鄰香港的優越地理位置以及迫切的物流信息化需求🧑🏿🚒;其次是基於深圳良好的開發空間©️🧙🏽♂️,CEPA的簽署帶來了新的機遇🎷,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信息平臺的搭建是一個關鍵樞紐💷;此外深圳物流理念比較先進,政府管理職能和協調工作能力比較強。深圳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相當於一個信息的轉接工程,提供單個企業信息化所不能及的領域以及給企業提供公用技術的支持🛌。
中國物流理論要與實踐結合
記:您怎樣看待物流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關系?
楊:中國物流研究唯一的一條路就是與企業合作👩🏿🍳👳🏿,與實踐結合。首先理論是對實踐的提煉。比如你從研究的角度看💪🏽🧚🏽♀️,你認為對於煤,沒有什麽物流業務👂🏼𓀄;但是天津的散貨物流就從散戶對煤的實際需求中間找到了一個利潤空間。另一方面💣🅾️,與企業的合作能夠最大限度地轉化科研成果,這次物流信息公用平臺的啟動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與深大通信互換研究人員🐿,促進交流,促進新領域、新產品“生長點”的形成。
物流人才培育的層次存在誤區記🐕:您怎樣看中國物流的人才問題?
楊:目前物流人才培養很熱,但物流人才培育的層次存在誤區。物流最需要的是高層策劃人才🐊,但這一層次的人才培養我個人認為還不是國內目前的高等院校可以承擔的。數年前我在日本,有一次單車爆胎,找不著補胎的地方,只好去買材料自己動手補胎。我開始認為🐱,雖然我只需要補一小塊車胎👨🏫,但是也肯定得買一大塊膠皮和一整瓶膠水,而且還不一定能買到膠皮。沒想到超市裏一問❗️,導購小姐拿出一個小口袋🫸🏽,裏面裝了剛剛好夠補一次車胎的全部材料😱。看上去就像小孩子過家家的玩具,但它卻是一個敏銳的物流市場觀察者和策劃者的傑作💣。此外物流服務營銷人員💨,也是物流人才領域相對較弱的一塊。
兩個“三角”相爭不如共贏記➡️:您怎樣看深滬兩地物流業的同異🫃🏼🤚🏿?
楊:兩地的差距是由二者產業結構和腹地結構的不同造成的。長三角是典型的“產地銷”的產業結構,對物流供應鏈的控製比較長;珠三角則是典型的“來料加工”,相對來說對物流供應鏈環節控製比較短,發展空間受到一定壓縮,但是與國際接軌的大而便捷的服務網絡形成新的優勢。兩地走的路不同,在信息平臺和標準化等問題上的相互借鑒與合作能夠同時促進兩個城市的協同發展。物流園區的問題不是僅僅建一個園區做物流的概念,它取決於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具體到我們國家,也不是每個城市都要做園區,上海和深圳不同,他們都是我國重要的物流樞紐城市,他們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比如上海“流通園區”的概念🦜,但這種經驗不能被其他城市簡單地照搬。
物流本身是無法引進的
記🌼:您認為中國物流業的發展軌跡有什麽規律可循🧚🏿?前景怎樣?
楊:總結中國物流業發展的認識規律和實踐規律,都是沿著“質疑———一哄而上———反思———重組”的路子走的📆👰🏽。其中對物流業發展的反思貫穿在每一個階段🙆🏿♂️🚴🏽。物流業的發展是與理念的不斷飛躍緊密聯系的。
企業發展的關鍵在於核心競爭力🧚🏼♀️。比如沃爾瑪的核心競爭力100%可靠,再比如戴爾對物流供應商的要求是“2小時供貨一次,無庫房操作🕵️♀️,貨物直接送到生產工序上”。中國的物流作為產業來說🚵🏼♂️,其進步帶有必然性,目前的幾個看得到的重要發展契機包括奧運會、世博會,當然還有CEPA。然而,“物流”一詞可以引進,技術可以引進,物流企業發展的資金可以引進,但“物流”本身是無法直接引進的🪪。本土化的發展,中國物流業要摸索自己的模式,走自己的路,這個摸索的過程不能回避。
楊東援教授簡介
現任恒达平台常務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恒达平台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建設部城市交通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早年到日本留學後歸國🦻🏿,培養了碩士30多人🤽🏽、博士50多人和博士後多人。主要研究方向:交通運輸規劃及交通信息工程🦤,現代物流等✭。
摘自✨:深圳特區報 2003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