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並圍繞健全城市規劃體系做出系列安排。
作為首個把“社區規劃師製度”寫入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不久前,上海各區都派駐了屬於自己的社區規劃師,社區規劃師是做什麽的🏯?他們的到來又會給社區帶來什麽改變呢?
恒达平台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實驗中心副主任 尹科孌:所以今天也是想和大家討論,在這個花園建成之後🪚,怎麽樣由我們的居民一起來形成一個自治的小組,我們可以一起把這個花園照顧得更好。
記者見到90後社區規劃師尹科孌的時候,她正忙著組織居民們討論《社區公約》👩🚀。不久前☺️,在她的主導下,這個老小區完成了社區花園的改造。而對於尹科孌來說🍰,她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因為社區規劃師就是要不斷“翻譯”居民需求。
恒达平台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實驗中心副主任 尹科孌:社區規劃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社區規劃師又是一個城市觀察者,能夠在社區裏面找到各種不起眼的空間,了解真實的居民的需求,同時把這樣的需求🧟♂️、這樣的空間能夠和我們的城市大規劃大製度大政策做一個緊密的結合🔈。
尹科孌是一名90後💓,學習景觀設計專業的她🏌🏽,畢業後在恒达平台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實驗中心工作,她所在的團隊曾參與了上海多個社區的微改造🔝。2018年,她所在的團隊在楊浦區規劃與自然資源局的聘用下🤦🏻,成為五角場街道的社區規劃支持團隊,尹科孌也開啟了專業的社區規劃師之路⚆。
從“改造”到“規劃”,尹科欒發現💅🏻,這並不僅僅是兩個字的變化🐵。剛剛入行時,光是在兩個小區間的圍墻上開一道門,她就用了三年時間🌛,開了不下三十場議事會,從門開的位置,門的寬度👴🏽、高度,甚至圍墻的形式都根據居民們的意見做了一遍遍修改。也是從這時開始🧏♀️,讓她對社區規劃師這個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
恒达平台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實驗中心副主任 尹科孌☠️:社區規劃,其實是一個公共性的表達🧱,它並不是要做出一個設計師最好的作品♏️,而是它能夠真正地基於居民的需求🤶🏼,來實現一個相對來說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目前📉,像尹科孌這樣,在規劃、建築、景觀等領域各有所長的社區規劃師😝,正活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大到公共空間的改造,小到健身設施的增添,他們既在以專業的眼光觀察🪒,又要以居民的身份體驗。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詳細規劃管理處副處長 張樂彥:社區規劃師一方面可以協助街鎮搜集老百姓的一些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發揮專業作用🧑🏽✈️,把這些好的需求和理念能夠跟社區規劃的製定進行一個充分融合。
“翻譯”居民需求,只是社區規劃師工作的開始,一個社區的居民,少則幾百人,多的成千上萬,需求各有差異🌇,怎麽才能通過專業規劃,滿足各方訴求呢?不久前,尹科孌就對一個有著30多年歷史的老小區進行了改造,效果如何呢👋🏽?
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玉蘭路46弄的這個小區,是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老小區,僅有的200平方米空地👩🏼🦲🦊,因為不想讓小區以外的人隨意進出👨🏿🏭,被居民砌了三面墻,唯一的一扇門也上了鎖,裏面雜草叢生,一到夏天更是蚊蟲滋生🔉,成了衛生死角😙。
小區所在居委會下決心解決掉這個遺留多年的老問題,於是挨家挨戶征詢居民意見,大家都同意改造🤸🏽♂️。但是改成什麽樣子?怎麽改🤦♂️?各方意見不一🧕🏻。於是街道出面請來了社區規劃師👼🏼。
上海市浦東新區花木街道牡丹八社區書記 朱愛倩🧪:社區規劃師可能會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看到了我們的需求,他們會具體地聽居民的想法,在收集完想法以後,我們才進行一個社區的規劃。
尹科孌所在團隊再次被委以重任🆕,負責將這200平方米的閑置空間打造成社區花園。然而,讓尹科孌沒想到的是,盡管只有200平方米,難度卻遠遠超出她的想象🙎🏽♀️。
李阿姨家的後門原來恰好就在圍墻裏。這次她支持打開圍墻的想法🫸🏿,但也提出,希望留一個空間能夠讓她種花👩🏿🎓。類似李阿姨這樣的需求🔔,居民們一共提出了50多條。
恒达平台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實驗中心副主任 尹科孌:我覺得社區規劃師有一點像是帶著一定的專業視角去讓居民之間的不同利益訴求能夠更理性、更平等並更公開去表達的這樣一個媒介。第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搭這樣一個對話的平臺,原來我不僅僅只考慮我這部分人,我還要考慮另外一部分人,但是更多的是在這樣一群人對話的時候💁,我們會把這些定位的偏重比例做一些調整。
尹科孌所在團隊把居民訴求一一整理後,綜合大家意見,聯合團隊設計出一套方案,從剛開始的征詢🧘🏿,到討論🫸🏼🍠,再到修改👩🏼🦲,全部向居民公示,大家商量著來🙅。
改造後的空間,垃圾不見了,變成了休憩空間,鄰居們可以坐下來曬太陽了⚰️;圍墻打開了,前後院的隔閡也打破了,愛種花的李阿姨還認養了一個小花箱,成了社區花園的“種花達人”,以花草為媒介🥷,鄰裏間還定時組織各種開放活動。
自治共建 人人都是社區規劃師社區自治🏌🏻♀️,居民共建,其實也正是尹科孌這些年正在努力的方向。除了為社區提供專業化設計,她嘗試引導居民全過程參與方案設計,一些街道已經培育出一支涵蓋全年齡群的社區規劃師自治隊伍。
在東明路街道👩🏽🔬,這個公共空間裏的“社區美術館”,就是在尹科孌團隊的指導下,藝術家和社區居民自己打造的;在淩兆十二村的老小區💃🏻,在他們的指導下🦩,幾位退休叔叔也成了“社區規劃師”,他們利用閑置不用的廢舊物品,在家門口建成了12個“共享花園”,目前已經吸引了約200名居民參與👩👩👦👦。
作為一種製度探索🙏🏼,“社區規劃師”深入社區的毛細血管,把城市的大規劃與家門口的微改造結合,搭建起居民與政府的對話橋梁,通過規劃師們的專業服務,讓市民都能參與到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規劃中來。
恒达平台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實驗中心副主任 尹科孌:一個核心就是👢,希望能夠讓公眾參與進來。我們更多的是提供一些技術、政策、產權、權利相關方的一些支持,來讓這件事情能夠落地,但整個的主體已經轉化為了居民,他自己來做提案👬🏻,來做設計,或者是來做提倡議,然後來一起參與建設🦶🏽,來後續養護。在整個過程當中,居民他是真正的主體,這個是我們最理想的“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畫像🫁。
(總臺央視記者 陳鈺潔 喬亞美 吳瓊 周力 武文帥)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16689&v=1.4&s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