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1日至22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東方衛視、美國杜克大學中國媒體與傳播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中國電視英語新聞20周年論壇——暨首屆全球新聞與傳播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這次研討會展示了在全球傳播時代,中國對外傳播的實力和創新。在此次論壇及研討會期間👉🏼,國務院新聞辦、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發改委🧑🏻🦱、國家外文局等政府部門領導😛,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維亞康母💂🏽♀️、迪斯尼、星空傳媒和CNN等海外媒體負責人👩🏿🎨,以及國內外6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與媒體專業人士在論壇上就如何解決我國國際傳播存在的客觀問題,擴大中國傳媒在國際傳播中的影響力,使我國更好地順應信息全球化浪潮,提升綜合國力等議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並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對策。
一、中國電視媒體全球傳播的發端與發展
1986年10月,上海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開播🦻🏿,兩個月之後⛹🏿♂️,中央電視臺也開辦了《英語新聞節目》。正如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副主任楊福慶所言,僅僅兩個月之差,上海電視臺成為了創造歷史者👩🏫。作為中國電視熒屏上的第一個英語新聞節目,上海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的開播,在中國國際傳播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以上海十年來國際傳播的積累為基礎,東方衛視2003年建臺伊始就確定了“立足上海🍘📹,關註國內🏣🔇,輻射海外”的國際定位🌖。東方衛視外語中心製作英語、日語節目包括每日新聞,財經資訊📤,生活時尚,體育旅遊及美食介紹等10檔👩🏽🎨。目前,東方衛視已先後在北美🔰、歐洲、澳洲💆♀️🙋🏿♀️、亞洲等地落地播出,在全球覆蓋6億多觀眾,成為中國目前輻射海外最廣的省級衛星頻道🪘。另外,東方衛視外語中心還積極探索與其他播出平臺的合作,長期以來與CCTV-9和CNN保持供片合作關系。目前外語節目在各播出平臺的平均日播時間近2小時🧶。
建臺三年來↘️,東方衛視的電視傳播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傳播了,已經從以前的點綴或者外宣的需要變成了一種嚴肅的信息產品渠道,從以前電視行業的從屬地位變成了備受關註🧑🏿🔬、非常重要的方面,成為中國的外宣窗口,是提升中國軟實力的非常直接、有效的途徑。東方衛視在對外傳播中取得的不俗成績與東方衛視的對外傳播理念和方法是分不開的。東方衛視總編輯徐威在發言中表示👨🍳🚇,對外傳播反映一個國家的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一個衛星頻道,首先要提升媒體工作人員的素質🧑🏻🍳,組建國際化的團隊🧑🏼🎓,擁有國際化的背景和視野🧝🏼♀️🤸🏻♂️,按照主流媒體來要求自己🦈;第二,對於不同的國家、地區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進行海外傳播;第三👨👧👧,要善於“借船出海”🤏👩🚒,采用多種合作手段♾。
二🤷🏿🪘、中國全球傳播的意義和面臨的挑戰
國家廣電總局的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朱虹認為🧙🏿♂️,通過媒體的對外傳播⭐️,能夠擴大國家的影響力,塑造國家的軟實力,贏得和各國政府的共識🧗♂️。廣播影視作為技術最先進🧚🏻♀️,影響最廣泛,受眾最多的媒體,是世界各國相互了解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對外傳播交流的主力軍☂️,在提升國家的軟實力方面負有十分重要的責任。隨著對外傳播的發展壯大,中國廣播影視已經超過了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的既定目標,正在成為中國的眼睛☸️、世界的窗口⚇,在國際傳媒中發出了中國的聲音,成為全球聽取中國、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過去我們只選擇自己⌛️,現在我們要求在全球重大的新聞事件中有中國的聲音。同時,朱虹也指出🥷🎅🏻,我國媒體對外傳播的時機⏫、國際地位和實力以及我國文化產業的要求𓀔,與發達國家的實力和影響力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面對差距,中國廣播影視走出去任重道遠🧘🏻♂️,我們要繼續推動構建現代國際廣播體系,實現中國在英語、華語和當地語言的全球覆蓋🥅,擴大在海外的落地工程,努力進入西方的主流社會,形成多層次覆蓋⟹、多語種播出、多方式的環球廣播電視資訊,節目的影響力要大大增強,市場的競爭力要顯著提升,國際市場份額要明顯增加,使中國的廣播電視成為世界傳媒領域當中有中國影響力的媒體,成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主要渠道🧑🏼🦰,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載體和知名品牌♿️。
上海文廣新聞傳播集團總裁黎瑞剛指出,在今天👩🏿⚖️,東西方的交流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的現象,國與國之間,尤其是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文化貿易面臨著很多問題。中國的傳媒行業肩負著艱巨的任務✸,就是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
地方外語媒體的發展,對地方城市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上。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發言人焦揚指出,建設地方外語媒體是增強一個國際都市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也是現實需求;是建設和諧城市的重要內容👏🏽,能促進國際城市內部不同文化、不同國籍、不同族群之間的相互融合、和諧發展。
在21世紀的今天👎,傳播手段的革新給中國的對外傳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對此,新華社副社長、北外國際新聞系主任馬勝榮指出了當前對外傳播中存在的若幹問題,即中國的新聞對外傳播與世界主要媒體之間的流通是不平衡的🧑🏻🦳,中國對外傳播人員的業務水平有待提高🤦🏼。新華社對外部主任嚴文斌🤸🏻♂️、《傳媒》雜誌社常務副社長兼副主編王利明也分別指出了中國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表現在人才的缺乏、思維觀念的落後和文化表達的不準確等方面上💆🏿♀️。
三、中國如何進行有效的全球傳播
對於現階段中國對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許多專家、學者都一針見血地指出,並從自身的角度提出了應註意的問題、相應的解決措施和方法。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原駐法國大使吳建民從國際關系中中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國對世界的影響這一角度指出,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主體與客體即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二、中國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問題以及付出的代價的關系,要讓世界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三😈、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共同點與差異的關系,要求同存異。
中國外文局前局長、中國《翻譯》雜誌主編、中國譯協的副會長林戊蓀指出對外傳播要跨越的三種障礙,第一,意識形態的障礙;第二🏩,文化的障礙🧄;第三,語言的障礙。美國杜克大學中國傳媒研究所所長劉康教授在《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對外傳播》的演講中提出👨🏻🎓,必須把中國的傳播、中國在世界新聞界體系的位置放到一個大的環境和大的背景下來考察。同時⚠,劉康教授也指出#️⃣,中國在國際傳播中需要註意用什麽樣的口氣說話,應建立一個國際化的話語議程設計,即主題。在國際上要強調中國是一個和平🤽🏼♀️、競爭與合作戰略的合作夥伴。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的主任👨🍼、北京市奧組委新聞辦公室常務副組長王惠,從對外傳播時間的前置性、媒體關註的範圍內容廣泛性兩方面介紹了在奧運會期間對外傳播應該註意的問題🙋🏿。李希光教授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介紹了20幾年來中國對對外傳播人才的渴求及培育。他認為合格的對外傳播人才首先要具備三個基本技能:新聞寫作、語言和文字的操作👐🏼🤾🏻♂️;用英語思考、采訪、寫作的能力以及一技之長。這對於中國對外傳播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有著深刻的啟發意義。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孫有中教授認為,對外新聞傳播首先是一種新聞傳播,對外新聞傳播媒體首先是一種新聞媒體,它的功能從根本上講還應該是新聞的功能✉️。因此,孫有中教授提出要有意識地提供專業化的信息服務🕳👩🏿✈️。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顧昕則認為,全球化時代的溝通越來越細膩,所以🌘🌄,合作和協作的概念非常強🛌🏼。關於對外傳播的目的🏈,他認為是要世界了解中國🩺,我們應該克服我們以往的泛政治化,找到人類共同的接收點🚵🏿♀️,營造有利於和平建設的國際輿論環境,要爭取國際的幫助和合作。上海大學傳媒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吳信訓教授認為🍻,現在我們應該主動、多層次地、全方位🚵🏿♀️、立體化地開展國際傳播,要更善於利用國際思維,善於適應他國民眾的認知習慣去開展國際傳播。從內容到形式🖕🏽,都使我們的國際傳播更具有親和力,容易為國際社會接受和理解。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博士生導師➝、世界華人傳媒中心主任🔄💕、國家傳媒中心顧問程曼麗教授從國際傳播中的出境信息分析這一角度🫄🏿,結合出境信息控製方面、模式和原則對中國的對外傳播進行了探討。清華大學英語新聞教授、《南華早報》駐北京特派員🤱🏼、路透社駐紐約⛓、上海特派員周乃菱教授則從財經新聞這一角度闡述了中國對外傳播應註意的問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郭鎮之女士從國民形象與全民文化方面👷🏽♀️,指出了改善對外傳播形象的途徑。復旦大學周笑從新媒體的出現、信息傳播的量級這一角度💝,認為凡是有利於對外傳播,我們就應該通過政府的力量、市場的力量、各種力量去傳播💁🏿♂️。上海大學的張詠華老師提出👩🏼🦱,在信息傳遞渠道日益增多〽️、速度可因國際互聯網的應用而達瞬時傳播🧗、新聞更新可因之而達即時更新的網絡傳播時代,提高我國媒體的新聞時效性應成為我國國際傳播發展的一大策略,並用三大案例說明了新聞時效性在傳播無國界的網絡時代會帶來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奧美集團亞太總裁👨🏼🔧、清華奧美公共形象戰略研究室主任楊明浩從品牌建設的角度詳細闡述了中國媒體的全球傳播。他認為國外媒體對中國妖魔化有兩點原因:一🏋🏿♀️、外界不了解中國,二、中國的崛起令外界恐懼,他提出不能違背鎖定目標、進行框架、說故事以及換位思考這四條品牌建設的真理。清華大學訪問學者、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鳳凰衛視副臺長🙅🏼♀️、《時事開講》、《口述歷史》節目主持人、製作人曹景行則從電視業界的專業角度指出,對外傳播不能是對內傳播簡單的翻譯,要實實在在地從效果出發。
中國學者和業界工作人員常常從中國的視角來探討中國的對外傳播,在此次論壇上,主辦方也邀請了幾位外國專家學者及在華主要外國媒體的工作人員,對中國的對外傳播進行了討論。作為CNN北京站的首席記者,吉米提出了自己關於中國對外傳播的一些觀點和想法。他認為如何和外國媒體打交道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藝術🧕🏻,如果外國記者在中國的工作安心且自信🛌🏿,則有利於中國對外傳播的發展🙋🏽♂️🍀。威斯敏斯特大學中國傳媒中心主任👩👩👧👧、原BBC資深記者雨果先生則從歐洲的中文媒體研究這一角度📔,指出在歐洲,很多人開始關註中國的媒體研究,並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和文化偏見🔑,認為隨著中國媒體的發展🙅♂️,應該用中國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事情👩🎨⛺️。
在全球化傳播的時期🙇🏿♀️,我們如何提高競爭能力,提高報道水平🏘,如何能夠把一個真實的中國及時地傳播出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局局長郭衛民先生指出👼🏻,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要依賴於新聞工作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國家的支持和政策的修改。國家發改委文化傳媒產業中心主任齊勇峰認為,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特別是文化、社會體製的改革,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有可能在外宣體製方面實現由政府一元化、完全由政府辦,轉變為由政府主導、各方面去辦的體製💃🏻。
(作者謝耘耕 單玲玲分別系東方衛視高級編輯、恒达平台傳播與藝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