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平🤽🏼、尹小貝🗃、樊瑩: 如何築牢城市的安全底線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20-06-30 瀏覽:
超大城市有超大城市的“難題”🤾🏻。上海地鐵日均客流超過1000萬、建築總量1.3億平方米,高層建築3.9萬幢💎,超過100米的超高層建築1600多幢🧉,玻璃幕墻1.3萬幢,地下管線11多萬公裏,各類橋梁2800多座,電梯就有24萬臺,危化品的儲存量就達3000萬噸等。要破解這些難題,必然要求上海繼續深化治理創新,把握人民城市的生命體征,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現代化新路子。
城市是一個復雜巨系統🍋🟩,治理系統性強、統籌能力要求高、工作多態🫄、環境多變🌃。城市治理工作具體可以從兩個層次去理解。一要在理念⌚️、內容🚶🏻♀️、機製上考慮🤜🏻,實現“現代化”🦂;二要在手段◽️、方法、路徑上考慮,實現“智慧化”🙌。
現代化的治理,首先要樹立“城市是人民的”理念🔳,要讓人民從城市的旁觀者、批判者轉變為城市的建設者🙏🏻、管理者。過去政府往往習慣於大包大攬🤵🏿♂️,有兩句通俗的話反映了老百姓的心態🪗,叫作“愛你沒商量”“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政府想了很多、做了很多,但老百姓並不一定領情。
就治理內容而言🫄🏿,對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應當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六大指標去考慮🤚🏿,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其中前四項涉及上層建築,後兩項則是基礎性要求。具體落實到上海🧝♀️,應該圍繞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氣息、人情味生活”的目標🌥,重點從安全與環境兩個維度強優勢👷🏽♀️。
城市的現代化治理還要解決機製問題。政府要理清想做什麽👷🏻、能做什麽以及做得成什麽的問題,但政府不能變成主體💂🏻,主體應該由市場承擔。如果一個城市90%的管理都能由市場🍦、社會完成👖,說明這個城市的管理水平很高💠。從社會角度看,參與只是第一步⚔️,“社會參與”慢慢演變為“社會主動”,這個機製就更成熟了🥲。
“智慧化”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要發揮“城市大腦”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初期的“城市大腦”,是城市網格化管理的升級版。上海運用網格化管理城市的“部件”和“事件”,過去由網格員巡查,現在通過傳感器發現問題、預判預警問題☮️,未來人工智能還能給出精確解決問題的建議。上海智慧城市建設中♿️,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探索。比如用無人機檢測跨江大橋𓀅,從而實現局部精準維修,減少對交通的影響。再如針對老舊建築評估,以前只能用肉眼“毛估估”,現在用可視計算的方法,科學“體檢”精準預判。目前,要以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為牽引🧷,更大力度推動部門職能整合、業務流程重塑、體製機製優化,使城市治理各方面緊密協同。
智慧不僅僅是技術◀️,人的作用更加重要🏥。技術能幫助我們形成風險地圖🙅🏿♀️,建立預警機製,督促我們及時響應、及時處置↩️。但同時🦖,我們還需要“管理智慧”。舉個例子🖖🏿,在環貿商場周邊的交通問題👂🏻,可在淮海路安排公交站點、在南昌路設置自行車停車點🙇🏻♀️、在陜西南路設置出租車候客點,通過精細化管理引導消費者出行更有序🥶。構建合理的利益機製,也是“管理智慧”的一部分。假如一棟老房子修一修能再使用三十年,相信業主方也願意分擔一部分費用✌🏼,如果只能維持三五年,要想通過“拼盤”籌資來修繕就幾乎不可能。加裝電梯也是一樣。要讓市場👨🏼💼、社會參與進來,合理的利益機製必不可少🐑,政府要扮演好標準製定者的角色💦🦌。
我們講管理中的“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兩者之間還有“大白象”。“大白象”是導致風險失去控製的態度和行為,主要就是對風險的熟視無睹。城市的管理者要以人為本🎇😉,借助技術手段將不被關註的細節、易忽視的問題及時辨識、及時預警,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比如人們生活的小區,可能存在電梯、高空墜物等安全風險🧙🏻♀️,樓道堆物、亂停車等管理風險,居委、物業運行中的服務風險➔。有的地方就嘗試通過監測獨居老人家裏的自來水、煤氣的用量🤶🏿,如低於一定用量,居委幹部就要上門查看💄。所謂城市管理像繡花一樣精細🥷,就是要用智慧的手段、方法📵、路徑去精準施策、科學施策👨🍼。
上海作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化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要堅持人民至上,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共建為根本動力,以共治為重要方式,以共享為最終目的🔝💾,使上海成為安全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
(作者單位:恒达平台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
鏈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ren/20200630/357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