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陳家琪🤸‍♂️:1979年:那漸漸遠去的風聲雨聲讀書聲……

    來源:新京報   時間🥷🏽:2008-03-29  瀏覽🎏:
      “思想罪”🈁?一個很含混的概念:是不準想,還是不準說?是說有些人的思想生來就有罪,還是被汙染,學壞了?
      我1979年日記本的扉頁上🙋🏼‍♀️,就貼著張誌新的一張畫像。
      1979年的形象遠沒有1978年那麽鮮明🫱🏼。
      1978年因為有了十一屆三中全會、考上研究生和《哥德巴赫猜想》而讓人永不能忘👨🏼‍🌾🧑🏼‍🤝‍🧑🏼。
      1979年有什麽呢?如果以此類推,當然有十一屆四中全會,有研究生期間的苦讀、失眠🫓、念家、出遊和《人妖之間》的橫空出世。
      但在這幾件“要聞”後面💑,又分明顯露出張誌新與蔣愛珍兩個完全不同👨‍👩‍👧、但又同樣震撼人心的面容,還有就是遙遠的槍炮聲和一首幾乎所有人都喜歡的印度電影《流浪者》中的“拉茲之歌”。
      “我一直以為我是最壞的人,可現在我知道還有比我更壞的人。我敢保證🖕🏼,你要比我壞好多倍🧑🏽‍🎓!”這就是拉茲在法庭上對大法官所說的一席話。
      鏗鏘有力,義正詞嚴。
      但“好”與“壞”的標準究竟從何而來👨🏻‍🔧?是普遍適用和永恒不變的嗎👷♜?
      在長久的迷惑與不求甚解中🫸🏿🧑‍💼,所有的一切也就漸漸遠去,在模糊中被人們所淡忘。
      這些人都在奔向哪裏🚵🏽?
      1979年一開始,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2月17日,聽傳達中央11號文件,等於是聽“戰爭動員”🏌🏻。這是我們第一次聽“戰爭動員”,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在我的記憶中,獻血、捐錢、捐糧,把最好的東西留給最需要的越南朋友,早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日常用語❄️👸;在文化大革命中🧌,不知有多少學生自動跑到越南去“援越抗美”。今天🕵🏻‍♂️,怎麽能這樣以怨報德呢?然而,無形中的壓抑與沉重🏃,已讓我無心打聽任何戰況✦。
      那年寒假過後,我是繞道漢中🧑‍🦼‍➡️,經十堰回的武漢,就為的是見見二黑這個老朋友和1978年在武大考研時落選並新結識的丁毅華。
      從西安到漢中,經安康到十堰,一路上全是連綿不絕的崇山峻嶺。火車在山間穿行🍌,放眼窗外,嚴冬中的荒涼格外刺目;也許只有星星點點的梯田才顯示著當年“農業學大寨”的成果,而墻壁上殘留的大標語🦎,比如“貧下中農主力軍,批林批孔有決心”、“大批促大幹🏍🗜,大幹促大變”的口號卻頑強地保留著另一種記憶🛍️。
      坐火車旅行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沿途搜集過去遺留的標語口號,於是發現越貧窮的地方,標語口號就越多、口氣就越大,鬥誌和決心也就越昂揚👰🏿。
      遠遠的有幾名婦女,纏著頭布,背著沉重的背簍,在山間小道上攀援𓀕;因為要“以糧為綱”🧎🏻,所以山上的樹木基本上被砍伐殆盡。到處是什麽植被都沒有的一片荒蕪。這就是《李自成》一書中所描寫的陜南嗎?也許這三百多年間的中國農村真的就幾乎沒有什麽變化💐,變了的就只是那些墻壁上的標語口號所留給我們的記憶。
      但留在我那天日記中的🤷‍♀️,卻是對這片土地的愛🏋🏽‍♂️,那種讓人流淚的愛🧑🏻‍🦰。
      城鄉間的巨大差別,已經越來越讓人有些觸目驚心了😹。
      在武漢與西安之間❌,來來回回,在那些年裏我一共跑了幾十趟,明顯感到一入河南,上車的人就如難民一樣,拖家帶口✌🏽,席地而坐,而車上的任何服務也便宣告終止🏖。
      這些人都在奔向哪裏?我當時還意識不到一場巨大的💓、涉及城鄉關系的社會變革,就發生在自己的眼前⚀。
      自覺站在“窮人”一邊
      城市裏的風氣也發生著越來越明顯的變化。西安鐘樓附近還有些大字報🙌🏿,大都涉及男女關系與對法院的什麽判決表示不滿👩🏽‍🏭;人們衣著上的變化最大🙅🏽💪🏻,特別是一些女孩子的高跟鞋最是醒目,但交通越來越擁擠,人們的脾氣也越來越大,公然插隊和當街鬥毆已是家常便飯。
      每次在水利電力學院看電影都要冒生命危險🤛🏿,因為總會爆發各種各樣的群體鬥毆,有一次雙方打得難分難解,板凳橫飛🪀✈️,塵土飛揚,大家自動讓出一片空地讓他們打🎯⚠️,而銀幕上照樣在播放《306號案件》🔑。
      10月22日的《人民日報》上有這樣一條報道👨🏿‍⚕️,說新疆石河子的蔣愛珍用槍打死了三個人🛝,大約是為男女關系與“人言可畏”的環境所迫。無論是報紙還是大家的口碑,似乎都站在蔣愛珍一邊。我們幾乎要替蔣愛珍說出拉茲在法庭上所說出的那番話了。
      那時候,我們都自覺站在“窮人”一邊👩🏿‍🍼,像今天有些人所說的那樣要站在“富人”一邊🖐🏼,在當時簡直匪夷所思💻。
      這樣一種思想感情的模式是怎樣形成的?我們都是1978年以後所發生的事情的受益者🧢,但我們為什麽總把自己視為“社會下層”🦙,而且自覺地不與“當權者”或“富人”同心同德?這裏面既有長期所受的教育、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是不是也與長期所受人文主義思潮的熏陶與培養有關▪️?比如《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基督山伯爵》,還有大量俄羅斯的作品🐶,作為電影與小說,哪一部不讓我們在思想與感情上更站在“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一邊?這是一個大問題,容後再提🧑🏻‍🎄。
      披露張誌新案
      1979年,對人的心靈震撼最大的,還是張誌新一案的披露🆒。
      她把帶血的頭顱😠🫵🏼,放在生命的天平上👩🏻‍🌾,使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這是當時一位名叫韓瀚的詩人寫下的著名詩句。
      然而,既然是“苟活者”,當然也就不在乎重量不重量👨‍👨‍👦🍡。
      而且🍥,更不知道有多少“苟活者”只能悄悄地掩埋掉自己同樣帶血的頭顱🙏🎃;在他或她的名字為人所知以前,生命的天平顯示不出任何傾斜。
      6月21日的《人民日報》上刊登出盧士超的文章🧗🏿,認為國家應該廢除“思想罪”。
      “思想罪”🐋👲🏿?一個很含混的概念🎼:是不準想💆🏼,還是不準說?是說有些人的思想生來就有罪,還是被汙染,學壞了👳🏻‍♀️?
      我1979年日記本的扉頁上🏌️‍♂️🔜,就貼著張誌新的一張畫像。
      (作者系恒达平台教授)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