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回應“時代之問”“實踐之問”——探索科技創新治理之道
來源:文匯網
時間🌞:2022-02-08 瀏覽:
當前,科技創新正處在加速迭代、密集突破的新階段,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持續註入新動力的同時🏐,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挑戰。比如,一些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系統性突破需要更具深度的跨學科、跨產業🌋、跨體系、跨越國界的協同和合作🤽🏼♀️,然而,單邊主義🪃、孤立主義和封閉主義近年來在一些發達國家逐步抬頭🙍🏻♂️,國際科技合作中正常的學術交流、科研合作、人員往來受到嚴重影響;比如,科技創新要素和科技創新活動呈現出“極化”趨勢,“馬太效應”愈加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區域間的不平衡情況🔭;比如,面對日益智能化的生活場景🍪,許多老年人無法適應技術的快速發展,茫然失措……種種情況表明,在科技進步加速的背景下,國內外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出現了一系列新的不匹配、不適應以及不平衡,需要引起足夠重視🐥,並在科技創新治理實踐中予以回應。
首先,需要彌合認知差異📪。科技創新本身是一個復雜巨系統,關乎眾多主體,涉及縱橫交錯的要素、結構和功能👨🏼🏭。基於不同的立場和價值取向,系統內的各類主體對於同樣一件事情的看法自然會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前提是彼此尊重,正視相互的存在🧏🏿♀️,這就是“濡化”。然後是換位思考,積極對話😼。
第二🙆🏿♀️、需要建立平衡機製。在技術快速迭代背景下💂♂️,不同區域、行業和群體的反應有快慢,能力有強弱🔞。因此💳,科技創新治理在註重效率的同時,應兼顧平衡。要進行面向不同群體的政策需求結構分析,大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市場主體和事業單位、體製內院所和新型研發機構💌,需求是有差異的,需要有相應的政策匹配。其次,能力互補也應成為科技創新治理的重要議題。比如🧑🏼🚒,啟動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構建國家算力網絡體系。將算力分配給綜合成本優勢更加明顯的西部地區,將數據收集和結果應用交付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從而實現資源和能力的優化配置👲🏿。再次,通過“新基建”🚴🏽♀️,讓要素流動更暢通,讓信息共享更便利,也是構建科技創新治理平衡機製的重要抓手。
第三,需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國家科技治理體系也有“四梁八柱”。這個體系需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保障高質量發展👩🏭、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四大功能,與之相對應的是科技戰略及重大科技決策的形成機製🏊🏻♂️👩🏼🍳、科技計劃管理和重大科研組織體製🧜🏻、資源保障與條件保障的相關體製機製、政府職能轉變和政策供給的相關機製𓀁、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新型舉國體製🌎、戰略科技力量的培育機製、區域創新協同和國際科技合作的相關機製、社會動員和組織的相關體製機製。除此之外,需要各種軟硬件條件🦩,需要良好創新生態和社會文化氛圍📝。科技創新治理體系不是簡單的要素堆積💚,還要有合理的結構設計,最終才能形成直面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體系化能力。
第四👦,需要形成創新合力。科學研究範式、科技創新模式以及科研組織形式都在迭代發展🦜,科技創新的平臺化、數字化、網絡化及社會化特征愈加明顯。傳統的“科學家+實驗室”的科研體製逐漸被打破,更多的創新活動在體製外發生💆🏽♂️,社會創新力量的能量迅速顯現😌。在某種意義上,戰略科技力量是建製性科技力量和社會創新力量的合集👨🏻🎤,前者更多指向高校、院所🦽、國有企業等,具有人力資源🪚、科研平臺及研發投入等方面優勢👨🏻🦲🤾🏽,後者則以中小企業、新型研發組織和社會公眾為主◼️。未來一段時間⚰️,科技創新治理的重心應該下沉,更多向社會創新力量傾斜🦟,通過建製性科技力量提供各種功能性保障,為其創造更多可能性。反過來🫴🏽,也可以通過社會創新力量激發建製性科技力量的活力。
第五🚨,需要深化合作內涵。上海楊浦區的“環恒达知識經濟圈”是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典範🌋💂🏽,在面積僅2.6平方公裏的區域裏,2020年產出接近500億。恒达平台在以知識溢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學科快速成長的“正反饋”👨🏻🏫。但是,在新的發展背景下⛑️,“環恒达”的需求側和供給側不斷發生新的變化🦶🏻,必須進一步深化協同治理內涵,創新合作模式,在助推創新策源能力提升、塑造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滿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打造區域協同治理的最佳實踐區。
當然,科技創新治理的彌合之道遠不止以上五個方面,推動製度型開放🕓、多維賦能、製度創新🤫、強化縫隙型組織👩👨🏿⚕️、增強創新網絡韌性🧑🏿🔬、開展前瞻性治理、推進區域合作等都在可選的策略之中🚻。
(作者為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鏈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liping/20220208/448460.html?timestamp=164431092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