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王曉漁:從文學青年到文藝青年到思想青年

來源:東方早報   時間:2009-05-04  瀏覽:

  1980年代是文學青年的時代♓️。現在各個領域的中堅力量,在回首當年的大學生活時,幾乎都會不約而同地表示自己的第一誌願是中文系🎅,不管最終在哪個系就讀🧙🏿‍♀️,他們都會寫點“抽屜文學”🚉。這段歷史,經過這一代人的懷舊🤹🏿‍♀️,已經眾所周知🧚🏼,後來文學逐漸從中心走向邊緣,同樣是我們熟悉的歷史。
  到了1990年代,文藝青年逐漸取代文學青年。這首先要感謝技術的進步,尤其是VCD、DVD、電腦和網絡的出現。此前的錄音機和錄像機時代🦸‍♂️🧛🏼‍♂️,文藝青年最多在先鋒文學之外聽些搖滾音樂,在電視和電影院裏只能看到武俠片和言情片。由於錄像機是奢侈品🍏,錄像帶又是稀缺品🐬,按照自己的興趣觀看電影完全是不可能的。大概在1995年前後👉🏿,情況發生變化。此前只有有限的群體可以觀看“內部參考片”,此後公眾開始“坐在家裏吃著炸醬面研究詩意蒙太奇或者景深鏡頭了”。
  一夜之間,VCD生產商仿佛呼啦圈一樣遍布全國,VCD價格迅速下降,接著被DVD取代🥊,同時是網絡下載的盛行🎏。電影誕生一百年來的主要成果🚵🏿‍♂️,在十年時間裏被全面引進,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在這個方面與中國相比。從法律上說🎯👩‍🎨,盜版缺乏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從文化上說🏌🏼‍♀️,盜版又對影像傳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不能同意後發國家應該充分利用盜版優勢的說法,因為忽視知識產權就等於阻止文化創新;但我又認為網絡精神是一種共享精神,全面封殺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如何建立一套既具有共享精神又能保障知識產權的製度👠,這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影像的興起與文學的沒落是同步的,可是文學的沒落不等於文字的沒落🍀🕵️‍♂️,更不等同於思想的沒落,影像更多地承擔了公民教育的功能。雖然文學經典和影像經典一樣👲,都會思考人類的基本問題和重大問題,但一部文學經典的印數最多不過幾萬冊到幾十萬冊,一部影像經典的觀眾卻在幾十萬到幾千萬之間。從時間上來說🙈,閱讀一本文學經典通常需要三五天時間😪,甚至更長;看一部影像經典,一般是兩三個小時。文學越來越多地成為專業領域的事情,影像更具公共性,兩者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
  以《朗讀者》為例,在豆瓣網上,看過這部電影的超過五萬五千人,看過同名小說的是五千多人,相差十倍💀🌤。與這部電影有著相似討論主題的阿倫特的著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至今尚未全文翻譯🈵,節譯部分在豆瓣上的閱讀者是八十多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在人文著作的地位肯定超過《朗讀者》在百年電影中的地位,但是對於中國青年一代,《朗讀者》更具影響。
  我不贊同以影響力來衡量一部作品的價值,精英教育完全可以不考慮發行量,《耶路撒冷的艾希曼》肯定要比《朗讀者》更永恒;但是在公民教育層面,影響力又是無法忽略的。中國年輕一代電影導演和許多紀錄片導演,嘗試在影響力和價值觀之間尋求平衡,不為了影響力放棄價值觀🧑‍🏭,也不因堅持價值觀而不去考慮影響力,這對於文藝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示範作用。以《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而聞名的胡戈,就是文藝青年的象征性人物🖕🏽,這個被描述為“惡作劇”者的頑童,對現有文化秩序具有深入的反思。
  進入二十一世紀,網絡在信息傳播上的優勢,論壇和博客的興起,網絡自身的作用以及網絡促成的時評時代(寫作者在網上看到當天的新聞,即時寫出評論,報紙第二天刊發,這種流程在前網絡時代沒有可能),推動了青年一代開始關註公共問題👉🏻,文學青年🏊👧、文藝青年開始轉型為思想青年。
  韓寒的“起死回生”就是轉型示範,這位以“新概念作文”而聞名的文學青年,其寫作長期停留在優秀作文的階段,2006年撰寫的《文壇是個屁,誰都別裝逼》處在“弑父”的青春期🤵🏼‍♂️,仿佛走向寫作的終結🏄‍♂️。可是在隨後的兩三年時間裏🧑🏻‍⚕️,他迅速“蝶變”為思想青年🫳🏼,在博客上對諸多問題的評論獲得各個階層的廣泛認同,已經成為青年一代的意見領袖。
  不僅文學青年、文藝青年出現這種變化👩🏻‍🍳,文藝中年也加入思想青年的行列。藝術家艾未未和誌願者們一同進行了有關地震遇難學生名單的公民調查🤸‍♂️,在接受《南風窗》記者采訪時👶🏽🙇,他表示1980年代自己選擇做藝術🖐🏻,是對體製的逃避👨🏿‍🏫,在美國的生活改變了他的價值觀。他認為💭,八零後是推動中國社會的力量👩‍❤️‍👩,他們是轉向網絡的一代,艾未未認為自己現在是二十歲🦵🏿🚦,是八零後。
  思想青年不一定都是值得贊美的,在歷史上😈,作為反面典型的思想青年不是少數🍢。被控反人類罪的紅色高棉的領導人正在接受審判😷,已經死去的始作俑者波爾布特就是留學法國的文學青年#️⃣👨‍⚕️、文藝青年和思想青年,他“三位一體”🪀,熱愛十九世紀的法國詩歌,經常閱讀盧梭的作品💁🏼‍♀️😣,還頻繁出入電影院🚹。值得期待的是🖊,中國的這一代思想青年在影像和網絡的雙重影響下,已開始養成公民權利和公民責任意識。
  而擁有公民常識,才有可能避免重蹈覆轍。

  (作者王曉漁:恒达平台文化批評研究所副教授)

  2009年05月04日 東方早報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