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三角說開去
2007年長三角地區人均超過2萬元收入的城市至少有10個,如上海市23623元、寧波市22307元、無錫市20898元、南京市20317元等👸🏿。這意味著他們已經達到或者超越了工業化後期階段。在這一階段🍻,包括體育產業在內的服務業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世界範圍看,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增加值一般在1%~2%🤾🏽,美國體育產業增加值2007年已達到4100億美元🏯,占GDP的3.3%🤜。體育產業由於資源消耗少,占地面積小、環境汙染小被稱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和健康產業💂🏻。此外,體育產業由於成本低、安全性高、滲透性強、輻射範圍廣,在許多國家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提高就業率,促進關聯產業發展的主力產業部門。
目前☆,上海、無錫等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城市體育產業已初現端倪🫲🏼,具備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經濟全球化🤷🏽🏊🏼、快速城市化也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機遇,休閑時間增加和假日經濟的不斷增長🫖,尤其是政府鼓勵及扶持閑暇產業及消費政策出臺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此外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也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雖然城市的經濟基礎不同👈🏻,但調整的趨勢都是相同的,即製造業份額的大幅下降和第三產業份額的大幅上升🎇🧏♀️。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工程啟動與實施🧶,尤其奧運會等一系列重大體育賽事的舉行🥝,以及人們對健康需求不斷提高,人們對體育意識的認識不斷增強🤦🏻,社會對體育用品的市場需求也將不斷增加,我國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特別是醫療製度的改革⬆️,將促使人們更積極投身於體育消費,以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健康水平及抗病能力,從而極大地增加社會對體育產業消費的市場需求😵。國家投資4萬億元資金改善民生📀,拉動內需,醫療、教育、體育也是其中重點領域🦇,這些必將進一步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當前我國經濟領域的中心工作就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體育產業可以把體育👩🏽🔧、技術👯♀️、文化、產品服務和市場有機結合起來🫸,還可和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產業創新和結構優化🧏🏿♀️,有效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近年來,體育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服務產業🧑🏽🦲,已經得到有關部門的關註♤。據2000年至2002年我國部分省市體育產業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體育產業的增加值已占當地GDP的0.7%至1%,但仍有很大成長空間👩🏽🦲。製約體育產業發展的因素有多方面,既有思想觀念的問題,也有體育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體育產業規模偏小,對經濟貢獻不足🙋🏿♀️🚴🏿♂️;也有事業管理體製影響資源配置效率。在這些因素中🚵🏽♀️,尤其值得關註的是體育場館設施相對缺乏🤐,即相當數量的體育場館不對社會開放🖍。以江蘇省第五次體育場地普查為例,教育系統的場地數占全省總數的61%❣️、體育系統的場地數占全省總數的2%,,其他系統的場地數占全省總數的37%。但教育系統的場地絕大部分不向社會開放或很少向社會開放,據統計🤱🏻🐣,教育系統的近25000個場地中,80%的場地是不向社會開放的✍🏼,15%的場地為部分時間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相對缺乏嚴重抑製人們的體育消費需求。在這種狀況下👩🏻🍼,各地應在體育場館經營中引入市場化工具💅🏻⛈,以滿足不同人群對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的不同需求為核心,通過市場合理配置體育設施資源👩🦯➡️,不斷開發運動健身項目和創新經營服務形式,在滿足群眾對體育健身需求、發揮社會效益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北京、上海🙆🏼、無錫等地已經對體育事業實施了“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改革,2008年無錫等地又進一步實施了體育場館“兩權分離”改革,即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進一步激發體育場館的活力。如果能在此基礎上,依據各地發展水平和體育發展的實際,製定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具體而言,從宏觀層面,確立體育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及根本目標🚭,指導體育產業布局🏊♀️,明確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從中觀層面🧔♂️,優化和完善體育產業結構,提高體育服務業比重;從微觀層面上🧏🏽,鼓勵體育產業組織市場化運作💇♂️。
同時繼續深化改革,在有效利用大型體育場館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場館的聚集、輻射、引導、布局作用,形成以場館為核心體育產業帶🤲🏻,構建包括體育用品銷售🧝♀️、體育健身休閑、體育賽事運作、體育康復保健💆♀️、健身咨詢🤸🏼♀️、中介、體育博彩娛樂等相關體育企業聚集的體育產業園區🟨。而以此為基礎,可以進一步構建包含體育、商業和住宅三大產業為支柱的中央體育區(CSD,或CentralSportsDistrict)😗,將會進一步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
(作者周向紅系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2009-5-23 中國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