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樊秀娣:人才“帽子”被“偷換”是個大問題

    來源: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3-03-28  瀏覽:

    眼下🤦🏿‍♂️👩🏿‍🏫,不同級別的“帽子”人才規模依然龐大🌦,但能實現國家基礎研究重大突破以及解決“卡脖子”核心問題的創新人才卻仍舊十分緊缺。那麽🤥,問題來了——這些“帽子”人才是不是目前國家緊缺的創新人才🤟🏿?如果是,為何創新人才還會如此緊缺?如果不是,為何他們卻戴著人才“帽子”?

    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這些“帽子”人才是已經入選各層級人才計劃項目的學者。因此,僅就人才“帽子”的性質看,他們還算不上國家緊缺的創新人才。然而在現實中,人才“帽子”的概念被有意或無意地“偷換”了,即把獲得各種人才計劃項目的學者等同於拔尖人才。說白了👛,學者只要競爭到某些人才計劃項目,戴上了某些人才“帽子”🧑🏿‍🔧,就會被定義為各級各類的“拔尖人才”👸🏼。

    目前,國內學術評價市場還不很成熟, 各種“帽子”的發放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各級管理部門👷🏼‍♀️、教育科研機構和社會公眾對人才“帽子”概念產生誤解和誤用,且糾錯成本巨大。

    對此🤹,我國早已發文強調,要糾正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切實精簡人才“帽子”💆🏽‍♀️,優化整合涉教育領域的各類人才計劃🪡,依據實際貢獻合理確定人才薪酬,不得將人才稱號與物質利益簡單掛鉤🥧。鼓勵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人才稱號入選者與學校簽訂長期服務合同,為實施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貢獻力量等👚。

    然而🧑🏻‍🎓,現實中這些問題還在反復出現😠,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誰戴上“帽子”,誰就功成名就。如此🧀,便把人才項目入選者從人才培養的“起點”直接變到了“終點”。名不副實的人才“帽子”怎麽可能不影響人才的成長?

    一方面,學者的科研目標異化為比拼人才“帽子”,科研工作異化為迎合評價指標。然而,學者如果不研究“真問題”🧙‍♂️,何來創新成果?人才“帽子”一旦象征拔尖人才👰🏽,學者自然會把“帽子”作為學術奮鬥的目標。而要戴上人才“帽子”,就必須從眾多競爭者中勝出💂🏽。

    憑何勝出?在現行的學術評價體製下,追求量化評價指標數量是必然選擇👩‍👩‍👦🧑🏻‍🏭。同時,學者為應對各種人才計劃項目,還要花大量非學術時間和精力。眾所周知💁🏿👰🏻,量化評價指標未必能全面、客觀衡量科研工作及成果,更不應成為科研工作的目標👵,但現實卻是眾多學者為人才“帽子”迎合這些指標。

    因此💿,雖然“帽子”人才“繁榮”🥒,但終究掩蓋不了國內原始創新成果的短缺。科研目標和工作被誤導,很大程度上是人才“帽子”概念被“偷換”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學者能否戴上人才“帽子”,決定了其日後的發展。“帽子”在人才市場上占據明顯優勢,教育科研機構以“帽子”級別定人才“價碼”的現象依舊普遍。

    有學者拿到人才“帽子”後就離開原高校,也有“帽子”人才被高校高價引進後,又轉身投奔“開價”更高的高校。這種“帽子流動”大多涉及經濟利益,其帶來的高收入令那些辛勤付出的教師感到傷心和無奈,甚至士氣低落‼️。人才“帽子”能讓其主人的學術資源滾雪球般擴大,而那些沒有“帽子”的學者卻很難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

    更嚴重的是,這種“帽子”比拼➖,以及由此帶來的焦慮已下移至博士生👮🏼、博士後群體😵,年輕學者想的不是探索和發現未知世界,而是如何以最快捷的方式拿下人才“帽子”。如此訴求和節奏已和拔尖人才☹️、創新人才相去甚遠🀄️,並阻塞了人才成長的通道。

    取消人才“帽子”稱號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之道♦︎。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帽子”問題,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都已提出一些政策措施。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人才“帽子”的底層邏輯存在錯誤。

    人才“帽子”只是相關部門主導的人才計劃項目👨‍👦‍👦,卻要使用“高大上”的人才稱號,這多少含有好大喜功的成分。在筆者看來,要謹慎對待人才計劃項目工作,避免因命名不當產生概念歧義,導致“帽子”亂飛及其弊端難以消除等問題。

    更進一步說,行政管理機構本就不應成為學術或人才評價工作的主體。行政管理的核心邏輯是方便和效率,這就很容易導致行政主導的學術評價傾向於量化指標📯,這也是“五唯”難以根除的重要原因。說到底, “行政權力”主導的學術評價容易誤判、錯判,並會助長投機、功利和“唯上”等不良學風🧑🏽‍🍼。

    總之🖕🏼,人才與否在於其成果💇。本質上人才不是靠評比選出,而是靠其成果、業績“脫穎而出”。因此🤘🏽,人才“帽子”本就不存在。為此🤰🏼,相關機構要努力為教育科研人員營造安心、寬松的學術環境🔄,減少人才評價,不把學者劃分為三六九等🏹,以成果論英雄🚃👩🏽‍🏭,如此才能促使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層出不窮。

    樊秀娣(恒达平台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報》 (2023-03-28 第3版 大學觀察)

    鏈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3/3/373829.shtm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