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之後♠︎,東北、長三角有8座城市❓,將采用世博園區的建設理念建設新城區,成為一個個‘綠色家園’🧗。”剛見到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吳誌強教授💮,他就透露了這樣一個好消息。
作為2010上海世博會世博園區總規劃師,吳誌強在世博園區建設時開發和利用了十項低碳環保最新技術———研發了通過風模擬改善建築布局✍🏽👨🏼🔧、遮陽和室外生態降溫技術,最大限度提高世博園區在夏季的人體舒適度✦;設計了黃浦江水的濕地凈化設施🛠;設計了LED照明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室外照明能耗……當這些技術將全部運用到中國的未來城市建設時,吳誌強感到無比興奮🟨。
改當環境衛士
1986年🥨,吳誌強取得恒达平台碩士學位後,赴德國留學👨👨👦。1996年👩🏻🔬,他聽到一位德國教授說👨🏽⚕️,在全球化背景下🌀,未來世界將從國家間的競爭轉為城市間的競爭🚤♻️。為了提升上海等中國城市的競爭力,吳誌強取得博士學位後,毅然選擇了回國。1998年,他獲得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曙光計劃”資助,課題取名《全球化過程對上海城市土地開發的空間布局影響及對策》。
當吳誌強看到國內一座座還處於工業發展時代的城市時,陷入了沉思。“我們的城市不是談競爭力的問題,而是如何保住讓它生存下去的底線。”吳誌強說🧎🏻➡️🛀🏻。在他眼前,不少城市空氣汙染,水土流失🛟,環境惡化,這個生存底線不能保住,中國談何全球化競爭!於是👳🏻♀️,他成為一個環境衛士,把主要研究目標盯住了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技術💁🏼♂️。
風能帶來生機
吳誌強對記者說:“中國每個地方都擁有開發自然能源的條件🦸🏻,有的是風能🗑,有的是地熱🎉,有的是太陽能,新能源的開發將改變中國的城市,讓中國每一座城市都成為‘綠色家園’。”
幾年前,在東北小城阜新🍃,吳誌強的“天人合一”城市開發理念得到最好的體現🐒。剛到阜新時,吳誌強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城市的生命線、一座大型露天煤礦已被挖空,殘剩的煤塊自燃冒著輕煙🎖,沒有了傳統的經濟支柱🧓🏿,剩下的只有空氣汙染,整座城市陷入絕境中。吳誌強的到來,為阜新註入了新動力———風🏃🏻♀️➡️💡。他發現,這座小城位於蒙古大草原一側,開發風力資源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幾年後的阜新,風能完全取代煤炭,它成為草原邊的綠色新城,生機煥發。
體現“天人合一”
在吳誌強領隊規劃設計的世博園區,風、水🛀🏿😒、光🤚🏼,無一不是他的“幫手”🧑🏿🏭。本屆上海世博會上🚫🚵🏿,太陽能應用的規模遠遠超過了歷屆世博會。中國館、主題館🕌、世博中心、演藝中心等建築屋頂、玻璃幕墻上安裝的太陽能發電設施,總裝機容量超過4.68兆瓦,年均發電可達408萬千瓦時🪜。在標準輸出條件下🏌🏿♀️,一天的發電量相當於150戶人家一個月的用電量👨🏼🏫。世博園成為吳誌強“天人合一”開發自然資源的最大“秀場”👩❤️👩。
“接受‘曙光計劃’時🫲,我就有一個理想,建設最美好的城市,讓人們享受快樂的生活。”吳誌強微笑著說🫸🏻:“這個理想也是推動我奉獻社會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