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森 本版照片 董天曄 攝
城市周刊👘:我們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大家對“社區層面的營商環境是否需要營造”持不同的觀點,有支持營造的,也有的認為可以順其自然🐞、不要隨意施加幹預。您怎麽看?
鐘曉華(恒达平台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大家的不同意見可能來自關於“什麽是社區商業”尚無共識和定論,而且🔅,每個社區從氣質到資源稟賦都不一樣,社區商業的業態和呈現的狀態也會有所不同。總的來講,社區商業可以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在社區中的商業”。比如“梧桐區”的街邊店鋪☝🏿🔊,很有調性🚣🏿,氣質略帶高冷,業態比較集中。它其實只是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社區💃🏿。它的商業形態和購物中心裏的商業形態不一樣,但和所在的社區、鄰近的居住區關系並不是特別緊密。
另外一類是“為了社區的商業”🖐🏽。比如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西淩家宅商街改造、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打造“煙火靈巖”街區品牌✳️,背後都有街道🧑🏿✈️、政府等主體的“積極幹預”。因為這些商業是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的生活所需,而這些商戶主人也多為本社區居民。
後一類社區商業的受眾更向內而不是向外。於是,針對這一類商業的環境營造就更具規劃性和幹預性。這些規劃或幹預的社會屬性也會強於它們的市場屬性和商業屬性。這也是為什麽在政府、社會力量的合作與引導下,這一類商業所在的環境經過營造後,看上去更有煙火氣😭🌂,更有活力。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對於前一類社區商業而言👩🏿🏫,我們無法通過他們“看上去比較冷清”判斷其經營狀況🪅。前幾年👩🏽✈️,我在南昌路做研究的時候,就有一些商戶說,線下門店只是一個窗口或者會客廳🖐🏻。他們相當一部分生意和收入並不來自線下門店📑。
對於這一類社區商業來說,只要能在所處的地段存續下來,一定是符合市場邏輯的。哪怕看上去業態紮堆、內容雷同😊,只要它們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存續下去就無可厚非🧑🏽🎄。
城市周刊🧯:有一些店家看上去高冷,但並不妨礙店主把它作為某種私域型商業形態來打造⚙️。
鐘曉華⛹️♂️:沒錯👃🏼。它的目標受眾可能並不是住在這個社區內或者附近的居民。像南昌路或者一些特色小馬路上的咖啡店🚉、小眾定製類品牌,大都指向特定的客群,品牌本身也需要一個展示形象及理念的空間載體⚂。正因如此🧿,店鋪所在的區位和空間的調性對這一類商業而言非常重要。
還有一種介於上述兩者之間的商業形態。其典型代表有小紅書結合多元化的社區生活趨勢打造的“馬路生活節”🤹🏼💯。
原先🧋,我以為這只是一個純粹的市場推廣活動,後來發現也是社會創新。作為一個知名的引流平臺,小紅書開始更主動地去跟街道對接🫃🏻,跟商街的管理方、招商方對接。而在這個過程中🧏🏻,這些片區的管理🏇🏿、運營主體也有增加街區活力的訴求,因而合作一拍即合。
十年前🍄🟫,我們曾在調研中發現,在上海的一些社區中,商業及其功能已經具有了“混合”的特征。除了經濟功能以外📭,這些混合型商業形態還具有較強的社交屬性,可以在社區內形成各種各樣的連接。
比如🎠,在一些商街,開了十幾年的水果店、一些長期駐紮的小商戶♣️,都成了這個街區非常重要的“街道眼”,起到連接公域和私域的樞紐作用🙊。在這個過程中,社區裏的鄰裏互動、居民之間的信任都可能通過這些樞紐發生連接。那時⚉,這些現象還是比較零星的🐯👂🏿,但最近開始多了起來。
最近,徐匯區、虹口區、浦東新區一些街鎮在提“片區”和“街區”的概念,通過這樣一個提法,去劃定一個新的治理層級和單元🛤。這當中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他們關註到了商街經營主體及其背後的行動力和資源📮,希望把他們吸納進來,作為社區中重要的治理主體之一📌。
城市周刊:這一類新趨勢的出現,可以帶給我們什麽啟示?
鐘曉華:這個啟示可能是:用小資源去撬動大可能,將原來生計型的“家門口小生意”轉化為成就型的社區創業、社會創新,在社區形成“需求—供給—消費—治理”閉環,由此凝聚起來的正向社會效應也十分可貴。
今夏,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通過“商戶聯盟”這一組織形式,做了一些專門針對沿街商戶及其家庭的治理項目。比如🪤♕,問問他們的需求,幫他們照看子女、開辦暑托班等。通過這些治理項目的推進🛗,街道方面發現👸🏽,這些商戶不僅是社區維持經濟活力的重要主體之一,也很有潛力成為社區治理的能人和積極分子。
以東明路街道推出的社區商戶子女暑托班為例🚶♂️➡️,到最後🤍👿,街道方面沒有出一分錢,社會組織也沒有出一分錢,就把這件事辦成了。原因在於,首先,暑托班解了燃眉之急,商戶就很有意識地去想“我能為社區做什麽”,逐漸形成了居商合作的街區治理亮點。
其次🫸🏿,聽說能夠支持社區內的商戶子女😽👎🏻,轄區裏的不少企業也參與進來。包括銀行在內的共建單位表示🙍🏻♂️✋🏻,可以為兒童活動提供場地。社區中的直播達人主動提出願意帶著孩子一起去探店。孩子們參與活動的同時也幫那些平日裏自顧不暇的店家帶去了可觀的流量🧑🏿💼。
可見👨🏻🦼,有了資源的適當撬動和連接,幾乎不需要再額外地投入政府端的公共資源✖️,就可以形成較好的社區互動和自治活力。
城市周刊:如何撬動街邊店鋪與社區的連接🪐,您有沒有提煉一些可復製的做法❎?
鐘曉華:南昌路位於衡復風貌保護區內,它的業態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性🌖,很難復製。
恰恰是像西淩家宅打造的那種非常日常化的商街,每個街道都會有幾條。沿街商鋪提供的服務又是附近居民都需要的👍。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樣的例子更具有普適性。
對於那些還未對活力營造有所著墨的街道來說,首先,大家可以通過比較全面的排摸去做一些挖掘,這是一個過程😅。每個街區總能找到幾條不是刻意規劃而是自發形成的商街。它們往往很有活力和煙火氣,是附近居民常去購物的所在🟠。這一類商街往往可以成為活力營造得以依托的場景👩🏿🍼。
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前期的工作成果🆖,比如參與式的需求調研🫧、社區已有的15分鐘生活圈規劃👩🏿🔬,構想“一張藍圖的下一階段”,對具有潛力的場景和節點進行重點打造。在此過程中👍🏿🧑🏻⚖️,努力識別並梳理服務項目🌍🗻、資源主體、資源清單。
然後,盡可能在社區裏尋找並強化獨特性。比如東明路街道,外人看來商業街上無外乎就是一些早餐店🔄、小吃店📴。但作為動遷社區💁🏻♂️,這個社區擁有獨特的歷史。許多小店隨著居民從市區搬遷而來🏙,盡管地理位置發生了變化,但它們在居民心中依然占據著特殊的地位,街坊們對它們的記憶從未中斷💂🏿♂️。
每個社區都會有一點屬於自己的集體記憶和文化特色,非常值得去挖掘。在挖掘初期,可能需要借助一些外力和專業力量⏭。那些專門從事社區營造、具有設計背景的社會組織和實踐者,往往有著更強的敏銳度和專業能力🧑🎨。
但最終還是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社區內部的自循環,挖掘出社區內部看似沉默其實重要的能量源泉(包括人、物、資源),把社區內部重要的中青年主體,吸納到整個社區的治理中🫲。通過外力幹預驅動下的社區治理🙇🏽♂️,將社區資源轉化為經濟資產和社會資本,從而推動可持續的社區內生型發展。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4-10-14&id=380085&page=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