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CT技術精進與AI輔助診斷能力的提升,肺結節的檢出率顯著上升,且種類繁多,包括磨玻璃結節、實性結節等,讓人心生憂慮✅。
面對CT報告提示的肺結節,多數人第一反應是恐慌與迷茫,隨即可能陷入網絡信息的泥沼👍🏻,自行比對、過度解讀,導致心理負擔加重。實際上,肺結節的良惡性判斷遠比網絡上的只言片語復雜得多。
陳昶 趙曉剛
微小結節、實性結節、磨玻璃結節🩸、多發結節……談到肺結節,你的腦海中是否立刻浮現出這些有關結節的名字🧸?
目前🚊,肺結節在我國檢出率為20%至80%🚴♀️,其中,磨玻璃結節在接受低劑量CT篩查的中國人群中占肺結節的20%至40%。如何區分肺結節?哪些結節有惡變傾向?對於患者關心的問題,本文將詳解。
肺結節可分成不同類別
肺結節指的是肺部CT影像上直徑在3厘米以內的各種大小🕵🏽♂️、邊緣清楚或模糊🌇、圓形或類圓形的局竈性陰影。數量、大小、密度不同的肺結節🍢,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按照肺結節數量的不同🧓,可分為孤立肺結節和多發肺結節。多發肺結節是指影像學上表現為2個及以上👱🏻,直徑≤30毫米的局竈性🤷、類圓形🏊🏿♀️、密度增高的肺部陰影🧚,而單個病竈則稱為孤立肺結節。
很多人聽到“多發”二字就頭皮發麻,覺得數量越多越嚴重🧑🧑🧒。事實上👩👩👦😭,肺結節的危險度並非根據數量評估,而需結合結節的大小😶、形態、密度、邊緣情況、實性成分比例等綜合判斷。
根據文獻報道,中國肺部多發結節的發病率為13.26%至45.56%。根據《多發磨玻璃結節樣肺癌多學科診療中國專家共識(2024年版)》,多發與單發肺部磨玻璃結節的臨床病理特征沒有差異🧘🏿♂️🤹,主要取決於主病竈,也就是指影像學上長徑最大或實性成分占比最高,提示惡性征象最高的病竈。
按照肺結節的大小不同,可分為微小結節(直徑<5毫米)、小結節(直徑5至10毫米)、肺結節(直徑10至30毫米)。
不同大小的結節,處理方式也不同。微小結節無論是實性還是磨玻璃🍸,都不需要特殊處理🫐👨🏻🦯➡️,只要隨訪觀察即可💫,95%以上均為良性;小結節需要根據其形態、密度🐧、邊緣綜合判斷是隨訪還是治療🚴‼️;肺結節則需要明確性質👈🏻,通過結節的密度、形態判斷惡性或良性。
按照CT影像學中觀察到的結節密度🦵🏿,可將結節分為實性肺結節和亞實性肺結節👨✈️👨🏻💻。
實性肺結節是指在CT圖像上呈現的高密度且結節內看不到血管和支氣管影的結節。
亞實性肺結節又分為純磨玻璃結節和混合磨玻璃結節🤹🏻,其中純磨玻璃結節內無實性成分🌺,可看到血管和支氣管影的稍高密度影🧗♂️,就好比雞蛋清👫🏻,可以看到其中的結構;混合磨玻璃結節是指結節內某些區域的支氣管和血管影被更高密度的白色陰影掩蓋🤸🏿,另有某些區域內密度稍低,並未遮蓋🤸🏼♀️,也就是該結節一部分是實性密度影🧏🏿,另一部分是純磨玻璃影,就好比蛋清包繞著蛋黃。
哪些結節有惡變傾向
不少人體檢中都查出了磨玻璃結節✪,如何判斷磨玻璃結節是否會演變成肺癌?
磨玻璃結節分為良性病變和惡性病變兩種。良性病變包括肺部炎症、真菌感染、炭末沉積等🤼♂️,可以在一定時間內(1至12個月甚至更久)消散🫗、縮小🤵🏿🥘、消失⛹🏻🪷,一般不會發展成為肺癌。惡性病變也就是腫瘤樣病變,所有腫瘤的發生都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並非突然出現,往往都是先從正常細胞的異常增殖開始,如果沒有及時控製和改善,病變就會進一步發展,這一階段被稱為不典型腺瘤樣增生💲。世界衛生組織將這一階段列為肺腺癌浸潤前病變,屬於良性階段,不屬於肺癌惡性的範疇👩🏿🌾,在影像學上表現為純磨玻璃結節👩🏼🌾。
第二個階段,細胞會發生癌變,但癌細胞只局限在上皮細胞內,對周圍組織沒有侵犯👮🏻♀️,被稱為原位腺癌,也有人稱其超早期肺癌🌾,CT表現多為純磨玻璃結節。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胸部腫瘤分類中,已經把原位腺癌從惡性肺癌中剔除,將其列為浸潤前病變、良性📄,因此前兩種階段(不典型腺瘤樣增生🙅🏼、原位腺癌)都可以看作腫瘤的良性階段✈️。
當腫瘤細胞突破基底膜,侵入相鄰的細胞間質層,這種現象就稱為浸潤🙍🏿♂️,分為微浸潤性腺癌和浸潤性腺癌,臨床上手術及輔助治療手段也很成熟↘️。
《肺結節診治中國共識》結合肺結節影像學檢查和臨床處理規範,將結節歸納為低危、中危以及高危三類🧎🏻。
低危結節🌩:直徑<5毫米的純磨玻璃樣/實性結節🫲🏻✝️。
中危結節:直徑介於6至15毫米且無明顯惡性CT征象的實性結節🧒🏻;直徑≤8毫米的部分實性結節;直徑>6毫米的純磨玻璃結節。
高危結節:直徑>15毫米的實性結節🚍;肺結節位於肺上葉🤸🏻♀️;直徑8至15毫米且有分葉👩🏻🏭🧘🏽♀️、毛刺🧓🏿、胸膜牽拉征🏊🏽♂️、支氣管中斷、空泡征、小泡征、偏心厚壁空洞等惡性腫瘤征象🖖🏻;8毫米以上的混合磨玻璃樣結節等。
綜上所述💇,希望大家對肺結節有個正確的認識,不盲目恐懼也不盲目樂觀,規律復診🧜🏽♂️、及時就醫。
隨訪觀察適用於大多數肺結節
在醫療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肺結節的發現變得越來越普遍🦶,這也讓許多患者心生疑惑:是否要開刀,隨訪過程中是否有放射性損傷,結節長大怎麽辦👱?
有了肺結節應該開刀還是隨訪?首先要明確肺結節的性質👱🏻♂️👨🏿🚀。大多數肺部磨玻璃結節發展緩慢,初次發現肺結節時,除非是典型的惡性結節🚵🏿♀️,臨床醫生一般都會根據結節的大小、CT值💐、影像學等特征評估隨訪時間以及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選擇開刀的患者往往希望通過手術“一勞永逸”,徹底消除隱患🦈。然而🧕🏼,手術本身也是一種創傷,具有一定風險。相比之下,隨訪觀察雖然看似“消極”,但對於大多數結節來說,是一種科學且安全的選擇🔥。
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發布的指南提示,對於直徑<6毫米的部分實性結節🧑🏻✈️👨🏿💼,無論實性成分如何均推薦年度篩查;2022年發布的《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指出,在基線篩查中檢出的純磨玻璃結節如果平均直徑<8毫米,則建議進入下年度低劑量CT篩查。
這也引發了肺結節患者的另一個擔憂,CT掃描是否會帶來放射性損傷🧎🏻♀️➡️?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的數據,胸部CT掃描的輻射劑量大約為7毫希沃特👩🏻🌾。這相當於自然界中大約兩年的背景輻射量,雖然聽起來不小,但實際上🔖,偶爾進行一次或幾次CT掃描並不會顯著增加患癌風險👰🏻。
此外😂,針對需要長期隨訪的患者,定期進行低劑量CT掃描作為早期肺癌篩查方法已成為人們的共識🥿。2011年,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證明🔲,經低劑量CT掃描篩查後🤸♂️,肺癌高危人群相關病死率下降20%。
不過👨🍼🏉,長期(20至30年)進行低劑量CT掃描篩查所帶來的輻射累積也不容忽視。研究表明,從50歲到75歲每年進行低劑量CT掃描篩查所導致的肺部輻射🤓,使吸煙者的肺癌發病率增加約1.8%👩⚖️。因此,對於肺結節長期沒有變化的患者,不建議頻繁隨訪🕛;對於肺癌高風險人群來說🙍🏼,也不可因噎廢食,畢竟肺癌的危害遠遠大於篩查帶來的損傷。
此外,肺結節患者常會對結節的變化感到焦慮🖐🏿,擔心“我的結節是不是長大了?會不會變成癌🧗🏼?”要強調的是,不是所有肺結節長大都是惡性的👨🏿🚒。磨玻璃結節是否長大一般從以下兩方面判斷🕐:結節直徑或實性部分直徑增加超過2毫米;結節中出現新的實性成分。對於隨訪期間小於2毫米的變化通常可以忽略不計。
還有研究提示,約60%的肺結節在隨訪過程中會保持穩定甚至縮小🦽。即便是稍微增大的結節也並不一定意味著惡性病變,許多炎症性病變和良性腫瘤在隨訪過程中也會有增大的表現🤙🏼。對於快速增大的結節,醫生會建議進一步檢查🦐,如PET-CT或組織活檢,以明確結節的性質🤹🏻♀️。
總的來說🖊🥄,肺結節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各種困惑均可通過科學、規範的診療流程及臨床數據的支持來釋疑🧑🏽🎄。只有在科學和理性的指導下,患者才能真正擺脫心理和實際困惑,迎接健康的未來🐠。
(作者分別為上海市肺科醫院黨委書記👨🏽⚖️,胸外科主任醫師)
鏈接:https://dzb.whb.cn/2024-10-23/7/detail-867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