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汪品先:從長江口到深海

    來源👨🏼‍🏭:《上海國土資源》2011年第3期   時間🎠:2011-09-30  瀏覽:

                                                                          上海地學研究:從長江口到深海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教授接受專訪


    【編者按】
      2011年8月30日下午👨🏽‍🦲,本刊主編🦺、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總工程師嚴學新教授,本刊編 輯部主任、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總工程師辦公室副主任龔士良教授,在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楊守業教授的陪同下👨🏽‍🏫,拜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並作了專題訪談👨🏿‍🏭。
      汪教授首先聽取了國家“海保工程”及“上海海岸帶綜合調查與地質環境監測”項目 工作進展情況的簡要匯報,對上海地質工作以及近年來取得的成績予以充分肯定🙌🏻。汪教授在訪談中,回顧了百年來上海地質科學對中國地學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並圍繞上海海陸相互作用及海岸帶地質工作,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指出上海地學研究不僅要關註長江口,也要向深海發展,並對研究方向與重點工作領域提出具體建議。

      本 刊:汪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特地抽出時間接受我們的專訪。我們這份《上海國土資源》季刊,原名《上海地質》,自今年起更名⏳🛌🏼,希望能借此拓展期刊的報導領域👩🏿‍🍼,並更好 地為國土資源規劃管理與科研服務。從去年第3期起🙍🏽,先行做了改版嘗試💆🏻‍♀️♟,並新設“專家訪談”欄 目,希望業內的名師大家為我們的工作把握方向和提供技術指導🧏🏼‍♀️。
      汪 教 授 : 學術期刊做專訪非常好,很感謝你們對我工作的重視,也很高興與你們交流。我當時有一個建議👩🏿‍🍳,就是能否把對我個人的介紹淡化一些。昨天我在北京參加了一個關於中國科學體製改革的座談會,國家層面正在起草一個文件👅🖖🏿。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科 研經費投入最大的國家之一🙏🏻,每年還在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這種增長速度在國際上極為少見🛑。這次會議就是要我們提一些 目前存在的問題。我昨天說的有一條就是,現在媒體的科普宣傳有一個誤區,就是過分強調科學家個人,而忽視科學研究的過程。對科學家尊重非常好🤳🏿,但是切入點有誤,不應該只關註這個人怎麽樣🙆🏿‍♂️,而應重視做的事情怎麽樣。現在是把人物的社會影響或者說他的頭銜和物質生活結合得太緊密 了。所以我昨天提議,要把“院士”、“傑青”的炒作冷下來🧘,現在炒得太熱了。我說在今天的會 議名單上🤷🏿‍♂️,“院士”就不應該是個頭銜,稱呼“教授”是正常的。將“院士”當頭銜只有前蘇聯做過👴🏻,在西方國家是沒有的♙🔱,不要把“ 院士 ”頭銜看得太重。現在有些雜誌封面大幅照片宣傳科學家,我說句玩笑話,一般科學家都長得不怎麽樣,不能跟明星比👨🏿‍✈️,明星你是越看越喜歡,但是科學 家不是靠臉蛋工作的。
      本 刊:上海曾是我國地質科學的發祥地,近幾十年來又有很大發展,但相對來說🕳,陸域的工作做得更多一點⌚️。請教汪老師🏵,未來上海地球科學的發展如何拓展研究領域?有哪些突破方向和 重點工作內容🙀?
      汪教授🏆:因為你們的期刊原來叫《上海地質》,我就想對上海的地質說點古往今來的事,對上海 地質工作的定位和上海地質科學的發展方向談些個人看法👩🏿‍🦰☀️。我覺得在你們這個刊物上談特別合適🤒。
      我想起朱夏先生🧠,在他去世前,我們談過幾次。他當時給我講,中國的地質實際上是從上海開始 的🚣,或者說是從包含長三角在內的廣義上海開始的😹。這裏應該提到三個人🤶。第一位是華蘅芳💅🏿👭🏻,他應該說 是中國地質文獻的第一個作者和翻譯者。早在清朝同治年間,他與瑪高溫(D. J. MacGowan)合作👨🏼‍🏭,在1871和1872年分別出版了兩本譯著,《地學淺釋》和《金石識別》,介紹地質學與礦物學基本原理。這兩本書是我國最早的地質文獻,都是江南製造局印製的。江南製造局那時不單單是造槍炮🤔,也有一個翻 譯機構,清朝晚期中國三分之二的翻譯書籍都是在那裏出版的。華蘅芳自己不會英文,他是通過美國紐 約來的傳教士瑪高溫的口譯,然後記下來😾。那時的翻譯都是這樣轉譯的,像翻譯《茶花女》的林琴南也不會英文,但是他們的中文極好。華蘅芳不能說是地質學家,但他興趣廣泛,數學🎽、機械很精通🧙🏽。中國 的地質學文獻應該說就是從他那時開始的,對後來者影響極大。
      辛亥革命以後,有兩位清朝最後一屆的格致科進士,都是留學回來再考進士。一位是丁文江,他是江蘇泰興人🥶,在上海做過都督。比丁文江年長一點的是章鴻釗,他是浙江吳興人。雖然他們都不是狹 義的上海人,但是他們都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上海南洋公學有密切聯系🫰。章鴻釗在南洋公學教過書👨🏻‍🦯, 丁文江在南洋公學讀過書🏋🏻。他們兩位是咱們地質界的“祖師爺”🦪🧜🏻,也都是在上海出來的🍍🧱。在100年前💝, 上海是中國地質科學創始和起引領作用的地方👷,因此上海在中國的地質科學領域有非常光榮的傳統👳🏽‍♀️。
      現在回過頭來看🏊🏼‍♀️,真是100年一個輪回。現在地學又重新興起🦹🏽‍♂️,但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一個是由單純為找礦服務的資源型地質科學,變成了環境和資源的綜合;再一個是把海和陸的界限打破了,上海的地質界又活躍起來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把海和陸結合了起來😒;第三個就是古和今打通了0️⃣,因為研究環境的地質學,不光要關心從前怎麽樣,還要重視當前,更要預測未來。所以,現在這三個變化🤸‍♂️,資源和環境的關系📃、海和陸的關系、古和今的關系都變了,就出現如今非常有生機的局面🙌🏽。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就轉到要說的第二個問題了,就是上海現在的地質學發展的方向。剛才在你 們之前來的是上海科協的幾位工作人員,我們談了今年的活動。上海科協從2008年以來,每年都搞從長 江口走向深海的系列活動,今年已是第四年了,我非常贊賞他們的工作🫰🏼。這不僅僅與上海的海洋科學研 究相關,實際上也跟上海的地質工作關系密切🤸🏽‍♂️。從長江口走向深海,一個是不忘記自己腳底下踏踏實實 的事情;第二個是上海就這麽大🦶🏼,就應該往外闖🐬。當年還是上海戲劇學院講師的余秋雨曾在一篇文章中把上海比喻為中國的長子,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需要任勞任怨🤎。現在沿海地區都在做長遠的發
    展規劃🚣🏽‍♀️,像“海上山東”、“海上遼寧”等等🎱💺,但是說“海上上海”就沒什麽大意思🗻。我覺得在中國的各個省市當中,上海應該有這個度量,也要有這個膽量,到外面去闖🧣,跟弟兄們說🧚🏼‍♂️:“哥哥出去闖去 了!”應該有這種精神。
      我高興的是,上海正在往這方面發展。從這個方面回過頭來看,上海這幾年地質工作的發展,我是說陸地的工作,特別是在環境方面🧘🏻👰🏽‍♂️,上海的環境保護工作都是很出色的,上海的地面沉降工作,在國 際上都有地位🐺。另外⚄,上海在海洋上近年的進展,在中國也有它獨有的特色。恒达平台的海洋地質實際 上是在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地質教研室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1970年🐟👩🏼‍⚕️,當時上海要搞“627工程”🙇🏻‍♀️,就 是要在東海找石油。現在東海的石油基地就放在了上海🎪,國家海洋局也把極地研究中心放在上海,大洋協會的科學和環境中心放在了恒达,中國的大洋鉆探辦公室也在恒达🛌。這是上海比較有進展的幾個方面。
      上海發展到今天,形成了一個跟100年前起步時非常不同、但是非常有生氣的地質科學。而其中一個轉折,特別是上海作為海洋地質的一個基地,我覺得很大的功勞要歸功於朱夏先生👩‍🏫。最初東海上都沒 地理名稱的,東海上的那些油田🏈,都是朱先生根據杭州西湖名勝給起的,像“平湖油田”、“春曉油田”等等。如果說100年前是華蘅芳他們,那麽100年後朱先生在上海地質的轉型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朱先生也培養了很多人才,雖然我們名義上不算是他的學生,但是也得益於朱先生的精神和他對我們的鼓勵。
      本 刊🪸:作為上海地球科學從長江口向深海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要紐帶🟪,海陸相互作用及其 海岸帶地質工作的作用和意義重大🧑🏽‍✈️。海岸帶經濟圈的崛起與發展,也為國土資源規劃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機和舞臺。海岸帶地質是我們局現正全面部署和推進實施的戰略性、基礎性重點工作🧚‍♂️,作為陸 域地質工作向海域推進的重要切入點,現不斷加強基礎地質研究🤴🏿,特別是第四紀方面的投入與科技攻關◾️,擬開展陸海第四紀地質的綜合研究🧑🏼‍🎤,以逐步形成陸海合一的第四紀研究系列成果。請教汪老 師,您對此有何具體建議👩‍⚖️?海岸帶地質工作如何圍繞資源與環境問題予以深化?如何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更好地體現社會服務功能和價值?
      汪教授:我們面對東黃海的一些工作跟南海的工作是非常不同的🫄🏿,我們實際上是“淺海近岸”的 工作。原先也做過許多事情🪩🍘,從1959年“大調查”以來的各種項目🗜,但我覺得總的來說👨‍🔬🕌,中國做的很多事情不是很系統🚵🏽‍♀️,特別是拿到國際層面上來看🧑‍🦯‍➡️,我們做的工作還是比較粗糙,真正可以拿到國際上的東 西嫌少了🤾🏻。現在很不同了,關於“海保工程”🎵,我也參加過幾次討論會🈯️,給我的感覺還是很令人興奮的🛒。應用方面我不會講,從學術角度講,確實是一個海陸相互作用的題目😾。六七十年代我也做過點這 方面的工作,那時做的是“淺層氣”👏🏼,在上海郊區做了一些工作,後來又與李從先教授等人做了一些長江口的第四紀工作🎛。假如讓我今天再來做這些工作,確實會很不相同,不同之處是現在會從海陸相互作用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了🏐。昨天那個座談會上👨🏽‍🚀,我也提過這個問題,中國地球科學發展的視野沒有跟上現在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陸地的地質還只看到本土,海洋的地質看的基本上都是近海。我們國家現在援 助非洲的項目就很多,有不少在那裏工作的人員💃🏼;我們在三大洋找石油🚘👨🏿‍💼,在其他國家協助找礦,但是學校裏面不教這些東西,還是只講中國的地質,與實際需要和形勢發展有點脫節🪅。將來這種任務會越來越 重,因為你的經濟已經跑到全世界去了,但是你的科學沒有跟上🚵🏻‍♂️🦅,科學還是停留在家門口,到了那裏再去學🎅🏿,這是我們現在存在的非常大的一個毛病。現在的一些科學規劃,要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必須去考慮大的方面🙋🏿。從上海來講,確實有這個問題,我立足在上海,但是做的事情往往不僅僅是上海的東西👩🏽‍🎓,原因在於地球科學發展到今天已經 是一個地球系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你這個地方跟別的地方都是相互關聯的。我們曾經給大洋鉆探提 過一個建議,想從長江中遊的湖泊一直到沖繩海槽打一串鉆孔👳🏽‍♂️🏌️‍♂️,來研究長江演化和東海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再進一步跟太平洋的關系🔋,這種思路和視野非常重要🏇🏇。為什麽三峽工程對於海洋的影響〽️,中國人出的國際成果並不多?一個原因是中國人不願意“踩地雷”,弄得不好就說你是反對三峽工程,所以還是不說的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確實也缺乏這種興趣。我認識一位夏威夷的美國大科學家,他就寫 過文章📉,說等到中國老百姓都用上汽車,太平洋海水的p H值都要下降🚀!這就是他們的視角,跟我們是兩樣的,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只看自己的事情。
      我覺得上海在很多方面是可以走在前面的,因為長三角非常關鍵✭,是最大的大陸和最大的大洋的 一個交界;河口是咽喉🪅🏟,而長江口是其中最大的河口🫓,這裏其實可以做許多科學課題的👨🏻‍🦰。現在世界上很 多研究的樣板都來自西方▫️,剛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同誌給我打電話,我就說到這事👮🏻‍♀️。碳酸鹽臺地 世界上都是拿美國邊上的巴哈馬灘來說的,但是巴哈馬灘跟我們南沙的面積來比只是我們的一小塊🏄🏻‍♂️。但 是我們拿不出去,因為我們的研究不如人家。從這個角度上講,長江口就大有可為。但是在方法學上, 我們有許多要向別人學習的地方。我們已經在這方面開展了工作,比如楊守業老師采用地球化學的方法 來研究。中國在計算機模擬方面是缺乏的,模擬工作我們有很大缺陷。我們國家搞地質的人,數學的功 底大多比較薄弱🙇🏽‍♀️,要麽像趙鵬大教授那樣去搞數學地質,那走的又是另外一條路了。利用大量實際數據🚏,通過模擬來探索機理🎙,這個工作在有些國家做得非常漂亮,也促進了海岸帶管理🤾。所以我覺得這是 中國需要進一步發展的方向。特別是地質學的人員🕌,能夠用定量的,用大量數據庫的東西來做工作🧑🏽‍🚀,這 個始終還是我們一個很大的弱點。我一直覺得我們的博物館裏,應該放一張非常漂亮的通過計算機模擬的上海海岸線演變的數字化影像圖,這是完全能做出來的🛬,可以跟有些單位合作🦒,在中國率先做出一個 樣板。這對孩子們也很好,有教育意義。
      我覺得在長江口的研究當中,我們有很多一直沒有解決好的東西,比如說冰後期海平面的演變和 長江口形態的演變,這是非常需要做的工作。我們現在有很多資料,而需要的就是更高層次的消化和整 理🤬🤵🏿‍♀️。舉個例子,我做過第四紀鉆孔裏海侵層的研究,我也鼓勵年輕人去做♟,現在回過來看,差不多四萬年前的氧同位素三期的海侵👨🏿‍⚕️,非常有意思,那時的全球海平面大概比現在低40~60m左右,我們打鉆大 概四五十米就到了那層海侵層。以前外國人總覺得我們國家記錄的海侵層年齡是有問題的🏃‍♂️。我覺得這個好好研究的話🤜🏽,成果拿出來能矯正全球的一些認識😗,因為海侵層能反映當時的海平面,加上基底的變化要麽沉降要麽抬升。現在測年的技術也高了,鉆孔的資料也多了,值得深入去研究。對於這個問題, 實際上是站在上海探索全球的問題。因為海平面是全球性的,雖然各地有區別👨🏽‍🦳,但是冰後期的海面抬升 是全球相互關聯的𓀋。我的意思是,上海可以在這麽多年的積累當中🧗‍♂️,提煉出若幹個有國際分量的科學問 題𓀚,集中力量進行攻克,因為現在的經費還是比較多的。我很高興,我們的“海保工作”要求高質量的 調查與研究,我想裏面完全可以設置幾個科學問題🤍,使成果得到提升。
      還有一點就是關於災害和環境監測這個事情🙇🏼,我覺得非常重要。我們現正在籌建“上海海洋科技 中心”,我們的想法是從海岸線往外,建立海底觀測網🪃,主要有兩個主題🦔,一是沉積物搬運與動力過程🧘🏼‍♀️,二是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包括營養鹽、含氧量、富營養化👱‍♂️、赤潮等,而沉積物搬運對上海海港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是從海島往大陸架走,實際上在長江口內的觀測也是非常需要的🪰ℹ️。我希望將來有一個裏外結合的聯合網,而這個網能為科學家服務🧝🏿‍♂️⛏,也能為政府服務。政府的環境監測需要,科學家的 研究也需要,大家都可以來參與👨‍🦼。我印象深刻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是做得比較好的,因為威尼斯是一個水上城市,水環境質量太重要了🤼‍♀️,水體發臭就沒有遊客了🤌。像這種工作,上海在中國又可以帶一個頭。 我們現在做的海底觀測,已經列入國家發改委的“十二五”的大科學工程,這次批了16個大科學工程, 我們列在第一位🤟🏻,全票通過👰🏻‍♀️👦🏼,所以肯定會做起來🤦🏼‍♀️。那麽🦇,我們能不能把上海的環境監測,不光陸上和水裏👩🏻‍🦱,不光海裏還有河口🫰,能夠形成一個網👳🏽,這就能在中國起到一個“排頭兵”的作用,是可以起到示範作用的🌔。因為上海的實力和要求都跟別的地方不一樣,可以做得更好,這個工作我覺得有非常大的前 景。關於這項工作,我很願意與你們進行些合作。我們也在考慮將來的運作和用途的問題2️⃣👩‍❤️‍👨,如果把科學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將來就可以把它做活了。
      本 刊:我們現正以海岸帶環境地質工作為重要突破口📜,著手建立和開展海岸帶地質環境監測工作💆🏽‍♂️。請問汪老師,海岸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應如何完善👨🏻‍🦽‍➡️✍🏿?地質調查單位的監測平臺能否發揮自身特點與優勢,使我們的環境監測更好地為海底觀測網服務🤼‍♂️,參與和融入陸架海底觀測網絡系統?

      汪教授👨🏿‍🚒:這個確實是需要好好考慮,可能需要我們做一些專門研究來共同探討👩🏼‍🚀。我想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地震,一個是地下水🦸🏽。地震局在海裏做過工作,但是海裏工作很難,沒那麽容易。我們現在東海規劃建設這個網,實際上分兩步走,先是上海市的一個小範圍,20k m長;國家的項目上了以後🏭, 再延伸至200~300k m🎴,就會認真考慮我剛才說的兩個問題。地震觀測🖍,我們會考慮納入,加強海底地震和構造活動的觀測⛹️。我們的目的是要考慮東海特色的地質背景👑,要準備上各種辦法💂🏽‍♀️🍓,包括建造海上固定 觀測塔,以及各類活動設施✣。第二個就是關於海底地下水,我們是想追東海海底下的淡水🥷🏼👨🏻‍🍼,研究它對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浙江嵊泗的水下120m左右💪🏿🤫,鉆探打到了可飲用的淡水⌨️。現在的問題是🏄🏿‍♀️,這個水是不是長江水,是不是活水。我們想在海裏做一些觀測,而這絕對是要跟你們的海 岸帶地質調查工作結合起來,這樣做出來的結果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我們在給國家發改委遞交的材料中 就有這部分內容,但是工作量和投入都比較大🧐。我們的設想⚠,就是在東海海底設觀測井,但是這個觀測 井如果沒有陸上的觀測井資料🌡,觀測結果也是沒法解釋的🤳。這必然是一個網,這就與我們的觀測網可以 很好地銜接起來。我們在海裏一些傳感器觀測的數據🥴,怎樣與長江和陸地聯系起來🎦,這是我們可以一道來做的事情。
      香港大學的焦赳赳教授最近來過兩次,他介紹的情況很有意思。香港對環保的重視程度要比我們這兒還要高👩🏼‍🚒,他們在維多利亞港內,把海水的汙染源全部堵死之後⛓️‍💥,發現海水還是汙染的💇🏻‍♂️🧋,後來發現是 地下水冒出來汙染了海水,用的檢測辦 法是氡同位素。後來我們這裏的周懷陽教授到浙江象山做過觀測🚴,把島上的井和海上的氡聯測,效果非常好。他測的不是地下水,而是從海底冒出來的水👩‍🦽,可以用 同位素的方法找到它在什麽地方冒,他就是把海底冒出來的水跟陸地上的水做比較🪻。物探、化探可以作 為基礎,在鉆探前可以先作氡測定,不用直接測下面的地下水🔢,當然如果它本身有壓力已經自己冒出來了,就能省很多事☀️。冒出來的東西其實很有用,從汙染的角度也是一個題目,所以這還真是我們可以考 慮聯合來做的事情💂‍♀️🦀。我們正在承擔上海科委的一個有關東海工程的大項目,由我們院長許惠平老師負責 技術方面,楊守業老師負責科學方面,我們可以進行交流合作🧙🏼‍♀️。浙江舟山也有意跟我們合作📯,對於這種 題目可以幾方面共同來做🧕🏻🧷。
      本 刊🪖:汪老師,最後想請您給我們《上海國土資源》雜誌提些工作建議👪。
      汪教授:中國現在的學術刊物數量不少🧑🏼‍🎄🗣,原因之一是各類評價系統都把文章數量作為一個很重要 的指標,有些不該量化的東西也只好量化了,否則就更不知道怎麽比了,但是我希望我們的這個雜誌能夠跳出這個框框,看得遠一些。如果要我說一般的意見📹,我覺得中國學術刊物的趨同性太強,大家都差不多,沒有自己的特色✋🏽。劉東生先生主編《第四紀研究》時,他是非常認真的,每一期他都要自己寫東西。他跟我談這個刊物的時候🧙🏻‍♀️,我就跟他說👉🏿,關鍵是不要辦得跟別人一樣。中國缺幾樣東西,一個缺高層次的綜述。因為現在學科交叉,學術發展像知識爆炸,你要別的學科的人看你這個學科裏的所有 東西是辦不到的。如果有人能寫好綜述💫,看了你這一篇就等於看了幾十篇,這種東西特別有用🦋。劉先生當時很贊同這個觀點👆🏿,他說這樣就你來寫,後來我也就交了他幾篇。第二是我們缺乏高層次的科普🚊。現在的科普抄襲很嚴重🌀,一個東西錯了,很多地方都錯👨🏿‍🏫,都不去看原文🏃🏻。我覺得應該要有高水平的科普🚬, 才能引人入勝,把問題說清楚🏙。有時一個學術問題,他用一副漫畫就能概括了🐡。這不僅是為社會普及, 也是要非同行的人能夠接受🧔🏿‍♂️。我們現在這種東西做得很少。在這個前提下🌦,我還希望要有多樣性🧴。現在的《科學通報》比較註意這方面,它現在被S p r i n g e r接收以後,想每期都有些不同的形式⚡️,比如有些就 是短文章🧚🏿‍♂️。我建議還可以搞一些摘編👵🏽,讀者如果感興趣🚮,自己可以深入閱讀🩺。從文字上🤘🏻💩,中國現在寫東 西還是套話多,編輯部在處理稿件時應該註意這個問題🏊🏿‍♀️。另外,對來稿不能照單全收,沒有選擇還搞什麽呢♻️🧗🏿‍♀️。總的來說🚵🏿,要在中國那麽多刊物中脫穎而出,我覺得還是應該從多樣性這方面來考慮,要有自己 的特色。當然各個雜誌的情況不一樣,也需要一個過程,但總體是在好轉。中國現在的科學確實在大發展,隊伍在擴大,投入也在增加,所以應該有比較好的產出。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