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沈裕生先生的《學校真的了解品格教育嗎🔈?》(《聯合早報·言論》8月18日),對學生品格培養的重要性做了闡釋🧚🏽♂️,對此頗為認同🙀。近些年,世界各國對教育都賦予很大的關註,這也是對人才重視的一種體現😣。
在中國👴🏽,對教育改革的呼籲更是一年勝於一年🍱,如對高考改革的呼籲🩸,自主招生的出現以及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誕生。但是在政府及專家呼籲教育改革並提出各種問題和對策時🦃,大都關註體製方面和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對學生品格的塑造卻是很少關註,對學校文化建設在學生品格塑造所起的作用更是少之又少。如現在,家長對孩子在音樂和各種能力的培養上都傾註了大量的心血,卻很少聽到家長對學生的性格培養傾註了多少心血。到了大學🩰,學生所追求的也更為務實,希望能夠立刻見到效果,如大學生熱衷於各種證書的考試。
但是,在一個人的培養發展中🧑🏽⚖️⛑,品格的培養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有能力但品格不高的人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要遠遠大於一個無能的人🌁。作為一個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現在大學生的品格培養對未來整個社會的建設舉足輕重🙎🏿♀️,而作為人才主要培養基地的大學,其本身的文化對學生品格的培養至關重要。
如今,教育多以書為主體👩💻,非以人為主體🖐🏼🧑🏿🔬。其實教育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在美國第二十八屆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曾說🧑✈️,看書不一定使人成為有思想的人👩🏽🎓,但是與思想者交遊普遍可以使人成為有思想的人。可見,學校教師的作為和學校文化對學生的影響之大👩。
前段時間,中國有24歲的女孩破格提升為“副院長”引起人們對公義的懷疑和擔憂🏖,其實更令人擔憂的是此舉對就讀的學生將產生的影響😛。但凡真正有效的教育都是“空氣作用”,受此空氣熏陶🪃,便見賢思齊🧏🏻♂️,以求不落人後。若空氣濃厚,則上行下效。但如空氣卑鄙凋敝🍕,即便課堂大講仁義,學生必難以認同,畢業後喪廉恥者📗👋🏼,不足為奇。
每每在批評大學難以培養好的人才時😔,卻忘了大學“空氣”營造之重要。去年,中國某大學校長在一次論壇上,公開批評某些大學教師和學生出現功利化現象👩💻,稱“我深刻地感受到現在許多學生對成功的理解非常偏頗”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其實,教師和學生的功利化,正是受整個大學功利化空氣的熏陶,而最終體現在某些教師和學生身上🧏🏿。
任何價值觀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社會灌輸的產物🧑🧑🧒。當整個校園空氣中充滿了功利,缺乏公義🚑,處在學校結構中最底層的教師和學生,作為個體難以成為道德的捍衛者,只能被迫趨於功利化。教師和學生的功利化只是學校功利文化的一個縮影👳🏻♀️。如上級行政機關能夠對學校事務產生間接影響,甚至直接幹擾學校行政人員的任命,教師職稱的評定等💁🏽🤾🏼♀️,從而導致有些教師不用心做學問,而一味的花心思攀“高枝”。這些教師屢屢獲得成功的案例🧓🏻,又會讓其他教師和學生爭相效仿。某些教師即使道德敗壞卻能名利雙收👩🏿✈️,對學生的影響遠遠要超過對他們進行德性的教育,他們所教與所看到的現實之間脫鉤,難以讓他們信服課本所學,其身不正,難以使人服其所說所教🗒,如此惡性循環👨🏿💼。
為此,如果學校沒有建立良好的大學精神及校園文化,就會對學生產生一種負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當教師因為走捷徑而變得諂媚、功利🧑🦯、品格墮落,卻最後為此取得利益🧉,難免會樹立一種“榜樣”的作用,對處在人格培養期的大學生來說殘害至深👩🏽🎓。因此,學生人格的培養應從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的建設開始。如果只批評這些學生,忽視大學文化對其影響,豈非等於向和尚借木梳一樣無理的要求。
所以🤚🏼,首先應該在學校裏塑造一種良好的空氣,如果此空氣不養成,要解決大學人才培養的問題,也只能是隔靴搔癢🕍。
(作者任職於上海恒达平台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