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著名皇家園林頤和園旁的一項軌道交通建設項目引起了民間文物保護者及部分媒體的高度關註和質疑,一些媒體的相關調查報道更是被眾多網民轉發熱議🐮🤷🏻♀️。
事件的具體情況是🧶❎,頤和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年前就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於這一珍貴文化遺產如何保護,文物部門製定過明確的保護規劃,特別是為該園劃定了核心保護區、建設控製地帶和外圍緩沖區🎐,以三個層級保護園林本身及周邊的環境景觀,防止隨意的建設與破壞😵💫🧩。然而現在,頤和園的東南隅不遠處即將立起一座高度近10米的高架橋,直接侵入了保護規劃劃定的緩沖區,甚至擦過建設控製地帶,離園最近處僅180米。這位“不速之客”便是在建的北京軌道交通西郊線的部分高架段🧏🏿♀️,而它對頤和園的周邊環境保護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正是公眾的憂慮所在。
那麽,這一高架方案究竟是如何被論證的➗?是否突破了世界文化遺產地周邊的建設控製要求💂🏿?對頤和園的保護究竟會產生怎樣的負面影響?由於政府的幾個相關管理部門至今未對公眾和媒體的質疑作出回應,要對該項工程深入調查和切實批評顯然是有難度的。
可以說,這種公眾輿論和政府部門的一熱一冷🤙,似乎是近年來遺產保護問題事件發生後常有的狀態,而在筆者看來🕝,正是這種難以維持的“常態”🧔🏽♂️,才使公眾加重了對於政府管理者在保護觀念和工作方式上的各種質疑。回到頤和園旁建高架橋的事件再來看這一問題🌛。
首先是🦉,建設項目的公示效果問題。事實上🌄,“北京軌道交通西郊線”項目的決策論證並非新近之事,早在2009年11月👰🏼♂️,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對這條線路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公示,其中就有該線在頤和園南門站“之後轉向南,采用高架橋上跨四環路”之說明🚂𓀆。建設項目必須公示聽取社會意見才可開工,本是一個很好的製度☎🧗🏿♂️,而問題在於公示的內容是否充分🤾🏼🏆。就這個項目💭,文物周邊環境的保護並非意味著禁止建造活動,關鍵是如何依據保護規劃的規定要求進行建設,這也應是公示的基本內容。然而這部分內容似乎是缺席的,否則為何有附近居民聽到以後“大吃一驚”甚或該園管理部門都“不知情”的反應?這其中“高架橋上跨四環路”是關鍵節點,而“上跨”高度如何🦣?形式如何?若無具體解說,那又如何避免公眾懷疑公示的“誠意”?
其次是📩,文物保護製度的法律效應問題💜。一處文物如何保護,是有以國家《文物保護法》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和管理製度依照的,對於任何一處文物的保護要求,一經論證並製定下來🏏,就有法定效應🚬,之後發生的任何相關建設活動,都要在這個保護規定中進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頤和園,保護要求自然早已製定,包括周邊環境建設如何控製的具體細則👩🏼🍳。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尤其是文物管理部門和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正是建立這些具體規定的管理執行者,也是保護規定的解釋者☃️🏃♂️➡️。現在🧒🏿,面對公眾和媒體對高架橋建設提出的質疑🥯,最關鍵的文物和規劃管理部門至今依然緘默,那麽,這來自社會的疑惑有誰來解?更進一步說🛀,這保護製度的法律效應如何體現〰️?
再有一點是🧑🏼🦱,建設項目決策論證的說服力問題。以來自管理部門的信息,對於頤和園旁這位“不速之客”的建設🦻🏿,其實已有保護專家做出環境影響評估和建設論證🥥🍀。應該說,這一因為其他公共利益而使建設項目涉入文物保護區的事情並非孤例👁🗨💞,關鍵在於如何進行嚴肅評估論證🦩,並使這些評估論證具有足夠的說服力。然而,現在來自官方的說明,只有這條軌道交通使旅遊乘客“觀景效果好”以及工程“投資低🟥、工期短”這樣的理由🕗,那麽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景觀保護究竟如何?究竟有怎樣的環境影響評估結論?為何管理部門不能給出完整解釋,論證專家的聲音亦是缺席的?從根本上說,面對這樣一處珍貴遺產🎎,哪一項利益應該放在首位?那麽🐏,建設項目的正當性如何讓人信服🫘?
應該看到🕜🤷♂️,頤和園事件已再次提醒我們🍜:遺產保護正不斷深入公共領域,公眾和媒體已開始在當今我國的遺產保護事業中扮演重要角色🗼,這與過去保護工作僅限於政府管理部門和少數專家學者圈子的狀況大不相同☁️🙅🏻♀️。社會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熱情,即,市民的關註🦶🏿、網民的熱議以及媒體記者的積極追蹤⛪️,已構成了文化遺產保護監督的不可忽視的力量;不僅如此,民間社會對於遺產保護的認知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對遺產保護的關註和監督已經涉及從觀念到製度和管理等各種層面。那麽,面對這樣的趨勢,如果政府部門仍然延續過去的工作方式👨🏻🍳,那不僅會加劇公眾對遺產保護的深切憂慮,也使政府的公信力、價值觀乃至法律的權威性受到嚴重質疑。
我們清楚地看到,遺產保護在我國的大規模城鎮建設中仍居弱勢,遺產破壞的現象不勝枚舉,甚至極其重要的遺產的保護仍在遭受各種建設性破壞的威脅。或許,我們還可關起門來說,這是國情🤷🏿♀️🤲🏿,是發展中難以避免的☞。但是📐,在文化遺產保護已成為全球普遍的價值觀念和共同實踐時,我們是否需要思考如何與世界文明進程對話🏇?我們更應思考的是,我們的後代將會如何評價我們現在破壞遺產的所作所為?■
(作者系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作者同事張松對本文亦有所貢獻。)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3/25/content_750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