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市做的暢通工程,很多城市為了小汽車開快🐗,可能一兩年這個效果蠻好的,馬上就是汙染的根本受不了了🦹🏼♀️,問題會更嚴重
【財經網記者 黃玉蘭】“中國在智能交通,或是智慧城市很多做法,其實是有利於小汽車的,而不是鼓勵公共交通🚺。”3月31日🦀,恒达平台城市規劃系教授潘海嘯在2013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分論壇“中•歐城鎮化合作前景”,“議題二🏸:中歐城鎮化如何應對挑戰”上如此表示🛑。
潘海嘯說,在中國很多的新區當中經常看到過渡地依賴小汽車,城市是圍繞著小汽車建的👌🏿。“很多城市做的暢通工程⛩𓀋,很多城市為了小汽車開快🫱🏼🧝🏻,可能一兩年這個效果蠻好的🤚,馬上就是汙染的根本受不了了,問題會更嚴重。”
潘海嘯指出,很多新區建設是典型的新區建設的模式,房子很大,路很寬,天很藍🪫,樹很綠,但是公共交通“的確不怎麽樣,對綠色交通的考慮還是有問題的”。他用上海的一個老城跟一個新區建設比較舉例🦸🏽♂️:“新區建設意味著小汽車的倍數發展🙆🏿♂️,行人更不容易步行,這種模式是我們需要的模式嗎🚉?”
潘海嘯說,世界大都市的平均出行距離,說明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時候👨🏽🦲,可以建設一個有競爭力有活力的城市,但是又不讓別人走的這麽遠。他指出很多歐洲的城市在自行車😷、步行方面實際上是作用起到非常大的💁🏿♀️🍗,中國很多的城市是忽視了這樣的作用。
潘海嘯還對比了北京和上海的情況。“在兩個不同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面積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北京面積會大一點,小汽車的使用和擁有的巨大的差距,這說明如果沒有管理的話,消耗是很大的🧚🏼。”
他強調💁🏽,即便是上海☎,在強調小汽車方面有時候還是蠻嚴重的。“比如一個自行車道🤞🏻,自行車道做到這裏以後就沒有了,這個自行車鉆到哪裏去了?鉆到地下去了🏌🏽♂️,飛到天上去了🏊🏿♀️。這是完全不考慮的🍝。而在很多國外的城市的交通規劃首先考慮的是腳怎麽走路☝🏼,而不是車怎麽開🔖。”
http://www.caijing.com.cn/2013-03-31/11263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