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到了,北京行知實驗中學的一個操場上,初一某班的孩子們正在排練舞蹈🤳🏻。
行知學校🔂,目前北京最大的外來工子弟學校之一,全校共有3000多名學生,由於校舍緊張🧑🧑🧒🧒,學校在全市十多個教學點裏租房辦學。盡管這些教學點都在城鄉結合部,校舍極為簡陋🧜🏽,但每月的租房費用仍高達20多萬元。
行知實驗學校,只是北京市眾多外來工子弟學校的一個縮影🪝,目前,北京全市共有此類學校數百個,7萬名外來工子弟在此入學。這些為流動人口子女提供了寶貴的受教育機會的學校𓀔,大多數生存艱難,時刻面臨著要關門的危險。
外來工子弟學校的存在✊,凸顯出一個問題:流動人口的子女受教育權如何保障?在身份及戶籍壁壘尚無法撼動的情況下🧖🏽,誰為這些孩子們的明天負責?
教育投入主要包括人力、物資和資金。這些年來,我國的教育投入固然在穩步增加,但仍然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以下僅以四個衡量一國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例🤷🏽♀️🫵🏼,來看看我國與世界教育發達國家的差距所在🔜。
教師的數量和質量🧝🏿,是影響教育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1992年,每千居民中各級教育教師數目,中國為13人📨,與發展中國家平均值13人相當,低於世界平均值(16人),遠低於發達國家平均值(24人)。
各國的公共教育經費總量🔕,可分為六個檔次:美國高出日本近一倍🥛,遙遙領先🗯🔘;日本高出德國🧖🏻♂️、法國近一倍🧚🏼♀️🔤;意大利🕥👮🏽、英國等國在150億—700億美元之間,居第三檔次🦋;墨西哥、韓國、比利時等國在100億—150億美元之間🖇,居第四檔次👨🏻🦽➡️;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在100億美元左右👱♂️;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50億美元以下。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公共教育經費存在較大差距,與比利時、丹麥🙅、奧地利等國相當,與巴西、韓國等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與公共教育經費總量相比,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更能反映一國教育資金投入的整體水平。以1992年為例,發達國家除日本和西班牙以外,公共教育經費占GNP的比例都在5%以上,其中挪威等均在7%以上👨🏼💻,發展中國家平均為4.2%🧙🏼,最不發達國家平均為2.8%。而長期以來,中國公共教育經費約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為2.0%,只比全世界八個極貧窮國家的比例略高一點。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教育投入,2000年⚧,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比上年增長15.9%,但低於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2.18個百分點⚗️。2001年,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19%,但仍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
人均公共教育經費我國也遠遠落後。發達國家的人均公共教育經費,絕大多數在1000美元以上👨🦰,瑞典高於2000美元🧖🏽♀️;日本、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在1000-1500美元之間🧎🏻♂️🐶。中等發達國家在100-500美元之間,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低於100美元。中國人均公共教育經費只有9.4美元📡,也低於印度的11.47美元🚵🏽♂️。
由此可見🛂🕺🏿,我國教育投入偏少,教育物質技術條件較差。在當前情況下🧑🏼🦲,增加政府的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7️⃣,是發展我國教育事業的最重要舉措。
《南方周末》(200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