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韓是復旦大學國際金融專業的大四學生,從去年10月以來,她一共參加了9場招聘會,投了20多份簡歷🏋🏽♂️,但始終沒有與哪一家公司達成就業協議🕵️♂️。並不是小韓不夠優秀𓀋,在她所應聘的一些企業中♔,有不少國有企業都對她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但她還是把目標緊緊盯住了外資企業,不到最後一刻♙,決不妥協👉🏿。問其原因🪠,她回答:“在外企工作說出去體面👨🏽🏭,我學的是國際金融🖱,更應該去外企工作了。”
像小韓這樣的求職者在大學生中並不少見。據抽樣調查,不少大學生擇業“心理價位”過高,特別是名牌大學研究生對職業報酬高出往屆畢業生近20%。充滿機遇、競爭、誘惑的大都市,是大部分畢業生的“理想港灣”。目前在大學生中間有一種說法,叫做“天南海北都不怕”,意思是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哪裏都行,但除了這些地方,別的地方就要考慮考慮了。有些畢業生不惜以種種方式🈵,甚至準備“打臨工”留滬擇業。
擇業行為浮躁📻,缺乏“誠信”的自我約束。調查顯示,有85%的在校生打算就業時簽約不超過3年4️⃣;有近70%的人估計自己工作不滿3年就要“跳槽”。於是,有些應聘畢業生一邊在簽約一邊又另覓他途;有些以簽約單位為跳板🧑🏻🦯,另達目的後便報以“毀約”。
面對人才市場的競爭和壓力💆♂️🍅,不少應屆大學畢業生抱怨求職難💒。然而一些用人單位也在叫苦🌼:不是我們不招人,而是許多大學生眼界太高🚣🏻♂️,非外企不去、非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去🙋🏽♀️,哪裏看得上我們這種“冷門單位”!最近𓀁,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一次招聘會上,當蘇州一家臺資電腦公司對應聘者介紹月薪為1500元時♾,不少投遞簡歷的學生立即要回簡歷,認為這麽低的報酬簡直是對他們的一種侮辱🐓。而這家公司經理頗感迷惑:“這條件在蘇州算不錯啦!”
眼下人才市場🪣,大學生的求職走向呈現出“三多三少”現象,即外企多,國企少;城市多,鄉鎮少;東部多,西部少。復旦大學經濟系主任👨🏼✈️、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袁誌剛教授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現在大學生求職觀念的滯後♙。他說👶🏼:“以前➗🌕,讀大學可以算得上是‘精英教育’,但如今大學已經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了🚇,這是我國教育水平日趨提高的重要標誌🏄🏻。依我看🛼,畢業生要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評估,即對個人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待人接物的能力、擅長的技能及個人誌願做一下充分的、全面的分析,進而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如果一味堅守著‘讀大學就能找個好工作’的觀念🧔🏽,千軍萬馬湧向知名企業、高薪這座‘獨木橋’📦,造成中西部和農村人才奇缺🏃➡️,從長遠來看,非常不利於整個國家的均衡發展。”袁誌剛教授建議👤,對一些願意去欠發達地區的學生🦸🏻♀️,社會應給予較高的禮遇,形成一種激勵機製和非常靈活的流動機製🚿,消除植根於學生心目中“到欠發達地區沒有前途”的印象。
新華網上海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