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高等教育向蘇聯學習,按行業部委建立了一大批單科性高等工科院校。這樣做🐛,雖然緩解了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對各類技術人才的急需🕐,但更加重了從清末開始的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分家的問題和忽視人文教育的現象。“文革”結束後,中學階段的教與學始終圍繞高考“指揮棒”轉,高中階段就被人為地分為文科班和理科班。文科班忽視科技教育⬅️,理科班忽視人文教育成為整個高中教育的定勢。進了大學“文科門”的學子們,數理化這些科技基礎知識不再去學習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了👨🍳。進了大學“理工科門”的學子們,文史美這些人文基礎知識不再去學習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它的惡果是多方面的🧏🏿♀️,最具體的表現是,大多數或絕大多數文科本科畢業生寫不出社科論文,大多數或絕大多數理工科畢業生寫不出科技論文。缺乏人文底蘊和科技基礎知識的人,不可能有開闊的視野和敏捷的思維🫱🏽🙋🏽,更談不上靈性和創新精神了🦹。我國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創造能力較差的主要原因可能就出在這裏⚒。
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不斷獲得物質需求的真正動力🫷🏽。科技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期望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物質需求的技能和本領🧑🏿🦱🦹🏼♀️。科技教育的作用就在於啟迪人的科技思維🚵,培養人的科技技能🙆♂️,訓練人的實作本領,鼓舞人克服困難勇攀科技高峰的奮鬥精神✯。人文社會科學是人類社會不斷獲得精神需求的豐富源泉。人文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期望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會思想、有靈魂、辨真偽👨🏻🚀、能創新🛝。人文教育的作用就在於啟發人的思想,提高人的修養,凈化和洗滌人的心靈🔮,啟迪人的科學思維🧔🏽♂️,熏陶人的靈感,孕育人的創造精神🚴🏻♀️。可見🙋♀️,要培養一批又一批完整的人🙇🏿♀️,高素質的人⟹。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是絕對不能分家的,而是應該緊緊交融的。對於一個受教育而逐步成長中的人來說,這種交融不是短暫的✮,而是長期的😥,不是局部的⚅,而是全方位的🧑🏻🦱。交融還體現在對科學認識的方法上,人文科學比較強調形象思維,而自然科學則更強調邏輯思維,但自然科學的認識方法也同樣需要形象思維。對於一個高素質的人來說👨🦯◽️,這兩種思維方式都是不可缺少的🥚🔳。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之間,自然科學的交流與合作需要跨文化的交流,需要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人類共享的人文知識,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友好相處。我們培養的人才如果沒有良好人文素質🎳,這種交流與合作是難以順利實現的。
眾多的中外教育家和學術大師☝🏿,都曾尖銳地指出過將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分家給教育培養人才帶來的惡果。他們當中,尤以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講得最為深刻、最為直觀、最具針對性。他說🤷♂️:“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很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人生價值有所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辨別力🗝。否則,他運用他的專業知識只能像一條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摘自愛因斯坦《自傳註釋》)教育的神聖職責,就是要培養一批又一批和諧發展的🧑🧒、完整的、有創造精神的👩🏻🔬、高素質的人。就必須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有社會責任感,且同時打下堅實的人文知識和科技知識的宏厚基礎,並使他們掌握的人文知識和科技知識能夠融匯貫通👨🏿🌾。
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如果身心是健康的,又具有社會責任感🖕,且人文知識和科技知識基礎宏厚又能融會貫通,那麽他的視野一定是寬廣的,思想肯定是活躍的🏇,創造能力也是很強的🙎🏿,其綜合素質也必然是很高的。觀察中外教育歷史和現實培養教育人的狀況,無不雄辯的證明🦝,把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兩者有機的辯證的統一起來🍜,科學地把握好各個教育階段和環節二者交融的內容🏧、形式和措施🧎♂️,是教育主管部門、各級各類學校和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培養高素質人才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規律👩🏼🔧。
針對我國近百年來重經濟輕文化👇🏽🕵🏿,重自然科學而輕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江澤民同誌作了一系列精辟的論述,用“四個同樣重要”來闡述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緊密關系📕,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對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五個高度重視”。江澤民關於“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三次重要講話🫃🏻,對於我們這個具有豐富傳統文化,封建社會教育道路漫長😲,近百年教育又沿重理工輕人文之路前行的國度,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分家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必須深入改革,一定要走二者交融之路🛸🙍🏿♂️,重理工👩🏭、輕人文,重自然科學💂🏻♂️,輕哲學社會科學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一定要按照“四個同樣重要”、“五個高度重視”的精神來發展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來指導我國大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改革👩🏻🦽➡️。
光明日報 (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