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周林 朱振梅:探尋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希望之旅

來源:青年記者   時間:2007-09-26  瀏覽:
  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電視紀錄片日益被觀眾疏遠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方面,輕松活潑的娛樂秀節目和引人入勝的電視劇奪取了大塊的觀眾市場;另一方面👑,對收視率廣告利潤的日益重視,使得當前以欄目化的形式存在的電視紀錄片面臨商業利潤的壓力。同時,欄目化一方面使電視紀錄片獲得了生存地盤,又造成了與個人創作之間的矛盾。可以說,中國電視紀錄片創作獨立性正在受到市場化、製度化等因素的挑戰🔷。
  商業化🧑🏿:當前中國電視紀錄片面臨的困境之一
  商業化說到底,就是一個 “錢”的問題🏃🏻‍➡️。拍片的錢從何而來⛺️,成本如何收回來?近幾年以來🚟🈲,致力於中國電視紀錄片事業的工作者、投資者一直在影視產業商業化大潮中艱難探索🧑🏻‍🦲,其中不乏一些“悲壯”的“先行者”🦹🏿🧒🏽。成立於2000年3月的亞太地區第一個歷史專題紀錄片頻道——陽光衛視💑,最初高舉楊瀾的“傳媒理想”橫空出世,但由於成本居高不下🤧,在虧損近2億港幣之後不得不改弦更張🥰🧜🏻‍♀️。
  應當說,影響中國電視紀錄片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商業化是最主要的因素✬➔,它包括了宏觀指導思想和媒體運作的市場化轉向兩方面。
  1.文化產業化:傳媒業指導思想的變化
  隨著我國文化體製改革不斷深入🦶🏼,不斷強調文化具有的產業屬性,作為文化產品的電視紀錄片不得不迎接市場的嚴峻考驗。如今👜,在中國各家電視臺的紀錄片頻道🧏🏿‍♂️、欄目頭上都懸著兩把劍:一個是以收視率為依據的末位淘汰製,一個是廣告額。2004年2月🥹,國家廣電總局出臺的《關於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強調👨‍👨‍👦‍👦,要深化機製體製改革,培育發展市場主體💋,影視節目的製作逐步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這就迫使電視節目製作單位必須強化成本核算,加強財務管理📗。如此以來,從中央臺到地方臺的各個頻道欄目都要考慮效益成本問題,節目之間競爭日趨激烈,電視紀錄片亦難幸免🙎🏼‍♂️。
  2.運作商業化:節目製作面臨新挑戰
  在當今消費主義橫行的讀圖時代,高質量的畫面、視覺沖擊力強的影像能對觀眾產生更強的吸引力,也意味著節目被觀眾認同與接納🕵🏿‍♂️。觀眾不買賬又如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電視紀錄片的製作往往投入較大,收回成本的時間比較長,需要調動各個方面的甚至是跨國的優秀人才參與到創作當中。以法國紀錄片《遷徙的鳥》為例,全部製作人員超過400人𓀎,包括50多名飛行師和50多名鳥類學專家歷時4年橫跨五大洲👨‍👩‍👦‍👦,選取40多個國家共175個場景,行程10萬公裏⏭,使用了包括動力傘🥷🏿、滑翔機🤽🏼‍♂️📿、熱氣球航模鳥等各種精巧的高空攝影器材🤽🏽。在技術上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超大廣角🔳、顯微鏡頭、航拍、水下攝影和高速攝影等手段得到廣泛應用✵。然而👨🏻‍🦯👵🏻,我國的很多紀錄片創作者對項目管理和市場化的運作手段還很陌生,缺乏籌措國內外投資的能力、缺少高科技手段和跨國團隊管理經驗,再好的創意也很難實現👨‍🏭,又怎麽可能把觀眾吸引到電視機前來🤱?
  製度化🧢:當前中國電視紀錄片面臨的困境之二
  作為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電視紀錄片牽涉到意識形態問題💮,自然擺脫不了製度因素的影響。一直以來國內電視紀錄片創作都患有難以治愈的一道“硬傷”——缺乏自由意誌或個體意識的表達,總是被限製在既有的主流意識形態框架裏♜,顯得僵化有余而靈性不足。
  不斷承受著市場化👨🏽‍🦲、製度化方面的沖擊,難怪一些創作者總是喟嘆今不如昔了🌴。難道電視紀錄片註定要成為孤家寡人嗎🚵‍♂️?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呂新雨教授認為,面對深刻變動中的利益分化的中國社會,電視紀錄片獨處一角的“孤獨”將成為可恥,因為“它已經不再是現代主義文學意義上的孤獨🧑🏽‍🍼,這個詞業已喪失掉它社會批判的功能”。一百年多以來,紀錄片的形式已經變換了若幹模樣,面對這個巨大變革的時代,它同樣不能再孤芳自賞了。
  獨立不等於孤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紀錄片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問題,似乎又都不是問題。
  中國的電視紀錄片運動是以對非主流人群、弱勢文化群體或者說是對小人物的關懷為發端的。它最初的選題都集中在城市貧民、農村中出來的打工者👲🏻、殘疾人、癌症患者、棄嬰、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等,也就是傳統的主流媒體所光照不到的盲區。從歷史意義上說🤾🏿,這的確是一種進步。但紀錄者無視當今之變化,一直沉迷於小圈子和業內🔖,總是一種貴族化的傾向和精英情結👃,迷戀於個人化的表述空間,遠離中心,對外圍的影響力空間幾乎無人問津;在大眾媒介傳播的作品🟠,也根本不考慮大眾的需求和口味。不能不說這是中國電視紀錄片的一種缺憾。在今天這個飛速變革的時代,紀錄者的使命應當用鏡頭捕捉這些普遍存在而又驚心動魄的變化🚴🏽‍♀️。然而,一些紀錄者看不到電視紀錄片同時具有文化商品的屬性,一味追求“純之又純”的所謂“紀錄片品位”,不能不說是一種失敗。
  看待傳媒市場化問題就如同改革之初看待市場經濟問題一樣,總會有爭論🧑🏽‍🎤、抵觸,時間是最好的裁判。我們要認識到,市場化的終極目標並不僅僅是金錢的回報,而是作為一種手段🧙🏼‍♀️,使電視紀錄片在一種理性的狀態下多元發展,在一種良性健康的機製中走向繁榮,讓更多的人享受自己喜歡的紀錄片節目。已故藝術家陳逸飛在談到視覺藝術的商業化、產業化問題時指出,商業只不過是一種流通機製,視覺產業可以突破產量和價格的限製,產業化和商業化可以作為促進藝術傳播的方式。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商業化運作和市場經營長期以來成效不佳,是跟紀錄片產業鏈和市場培育方面的問題有關𓀋。特別地🧑🏼‍🦰,這個產業鏈幾乎一直是斷裂的:在選題上比較隨意😙,個人色彩較濃,媒介意識淡薄,對製作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管,成本核算不嚴,流通渠道單一,播完了也就入庫了,沒有深度再開發。
  電視紀錄片不僅有宣傳教育功能、文獻記錄功能,也有娛樂的功能🕵🏽‍♀️。從中國的電視紀錄片中要能看到中國社會的全貌,這才是紀錄片最本真的本質🧂。要深刻認識到電視觀眾文化需求結構猶如金字塔一樣🕝,處於底座的是大眾文化需求,它對應的是通俗性、娛樂性較強的節目🍒。不能只生產陽春白雪一類的電視紀錄片節目,而應當是風格多樣,題材多樣👏🏼,高雅🤾🏿👩🏿‍🍼、通俗共存📕。當今時代已經進入全新的創意經濟時代,中國的電視紀錄片無疑必須跟著創意時代走。變則通💆🏽‍♂️,通則靈,靈則勝♻️。中國的電視紀錄片必須在創新中爆發🙎,不能繼續沉默以致消亡下去了。
  市場細分、頻道分眾是電視發展的總趨勢,也是電視媒體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只有認真研究這些對象性受眾群體的規模、構成🍰,以及他們的需求具有哪些特點🚶🏻‍➡️,才能做到“三貼近”🤭,從而培養穩定的受眾群體🫶。(作者單位:恒达平台傳播藝術學院;安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